分类目录归档:艺术长河

艺术长河 | 困知勉行—徐明义画集8—雨中行(彩墨)

雨中行

阴雨绵绵,淅沥淅沥下个不停。

所有大地上的树木、远山、屋宇、天空都灰濛濛、湿渌渌一片,连绵不断的雨幕让人分不清前景、后景。

大雨滂沱的当下,这一家子正在冒雨回家。男人撑着伞,护着女儿,女人身着黄色雨衣,一家人都小心地躲着雨呢。

困知勉行—徐明义画集8—雨中行彩墨)70×70cm。(图片来源:徐明义提供)

Walking in the rain  ink and color painting

Continuously raining, pounding and pounding non-stop.

All trees, mountains, buildings on the ground and the sky are gray and wet, continuously raining makes no foreground or the background difference.

At the pounding rain moment, one family is heading home. One man is holding an umbrella to protect his daughter and the woman is wearing a yellow raincoat, families are carefully sheltered from the rain.@

责任编辑:昌英

更多内容: 艺海漫游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1/9/n12536588.htm

艺术长河 | 古典建筑中的黄金比例 建筑师没有说的秘密

“当然,善的总是美的,而美的永远不会缺乏比例。——柏拉图。
“The good, of course, is always beautiful, and the beautiful never lacks proportion.”—Plato

柏拉图的一席话直到今天仍非常在理。尤其在建筑上,建筑师进行设计时,总需要非常有序地安排空间。空间设计的方法有无数种,不过古代建筑师却知道一组神秘的密码:黄金比例(Golden Ratio),又称黄金分割率(Golden Mean或Divine Proportion),和黄金矩形(Golden Rectangle)以及黄金三角形(Golden Triangle)等类似的名词都有关联。

过去的建筑师使用了这个比例创造出世界上最雄伟壮观的建筑物,像是埃及金字塔和雅典的帕德嫩神殿。

黄金比例深深地贯穿了万事万物,是造物者在这个现实世界的体现”,建筑师暨建筑摄影师詹姆斯·史密斯(James H. Smith)在电话访谈中向我说道。

如果要将黄金比例画出来,可以用一个特别的矩形呈现,叫做黄金矩形。而黄金比例就是它的长短边比,即1:1.618。

建筑, 黄金比例, 达芬奇, 帕德嫩神庙, 黄金矩形, 建筑师, 詹姆斯·史密斯
《黄金矩形》(The Golden Rectangle),取自道格·帕特(Doug Patt)的网路课程《建筑学院》(The Architect’s Academy)。(道格·帕特提供)

当您将一个正方形置于黄金矩形内,剩下的空间会形成一个新的小黄金矩形(垂直旋转)。在新的黄金矩形中再放入一个正方形,则又会留出一个更小的黄金矩形。这样可以不断地重复下去。

“黄金矩形令人着迷的地方就是,将每个正方形的对角连接起来后,便可以画出一个螺旋。这个螺旋形状和大自然中的一模一样。”道格·帕特(Doug Patt)在他的网路课程《建筑学院》(The Architect’s Academy)中解释了黄金矩形。

这种比例的螺旋在银河系、飓风、鹦鹉螺壳、向日葵头,甚至在DNA中都可看到。

“透过这种矩形不断地旋转组合和螺旋延伸,可以将这个比例无限细分下去(直到微观),也可以无限地放大(直到宏观)”史密斯说。他认为,用柏拉图的话来说,就是“更高真理的投影”。

他接着说,“在更高的境界中,所有事物都是非常有序地依照比例排序。而这个比例,或说黄金比例,决定了我们对美的认知……这就是古典建筑师在他们建筑中所用的,让我们能够与大自然和神协调一致。”

但这不仅仅是可以套叠到任何随机物件的一组网格而已。它是神圣的比例。

“古代人知道它只保留给特殊事物”,史密斯解释说,“作为一个设计师和创作者,我还没办法使用它,因为我感觉自己还没达到那个境界。我不觉得我已经掌握了这个领域。”

建筑, 黄金比例, 达芬奇, 帕德嫩神庙, 黄金矩形, 建筑师, 詹姆斯·史密斯
建筑师和建筑摄影师詹姆斯·史密斯(James H. Smith)。(詹姆斯·史密斯提供)

史密斯推测,很多古典主义者可能也没有公开提过他们如何使用黄金比例的。

“这是一个秘密,一个天机,或许只有那些得以参透如何和在哪里使用它的人,才会知道并使用它。”

不过,由于其存在的线索烙印在所有生命之中,黄金比例终究会被人发现。

古埃及

埃及的吉萨大金字塔(Great Pyramid of Giza)约建于公元前2560年,是最早使用黄金比例的建筑之一。事实上,它的几何结构处处存在着黄金比例的数字。像是金字塔四个侧面的表面积和,除以底座面积后,刚好就是1.618。

另一个例子,若您将金字塔从中间切过,会产生两个直角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斜边(从金字塔正面到顶点的距离)是186公尺(610英尺);而地面中心(金字塔底座的一半)的长度是115公尺(377英尺)。将186公尺除以115公尺,结果同样也是1.618。

建筑, 黄金比例, 达芬奇, 帕德嫩神庙, 黄金矩形
金字塔的剖面图,取自道格·帕特(Doug Patt)的网路课程《建筑学院》(The Architect’s Academy)之《黄金矩形》(The Golden Rectangle)章节。(道格·帕特提供)

“我们如此常遇到黄金数字,以至于这纯为偶然的概率是零。对我来说几乎是微乎其微;坦白说几乎就是零”,数学家和建筑师克劳德·辛茨灵(Claude Genzling)在纪录片《金字塔启示录》(The Revelation of the Pyramids)中说道。“在无限可能下选择了那金字塔的体积,透过它来透露黄金数字,甚至对于数学家,也就是真的在计算概率的人而言,都是合理的。”

古希腊

这个神圣比例——后来为人所知的Phi(或Φ),以公元前5世纪的雕刻家、画家暨建筑师菲迪亚斯(Phidias)命名。菲迪亚斯将其用在帕德嫩神庙(The Parthenon)以及该神庙供奉的雅典娜雕像上。

建筑, 黄金比例, 达芬奇, 帕德嫩神庙
帕德嫩神庙的设计也依据黄金矩形。(道格·帕特提供)

在杰伊·汉姆布里奇(Jay Hambridge)的著作《动态对称的元素》(The Elements of Dynamic Symmetry)中,他也支持了这项假设,认为菲迪亚斯的设计中融入了黄金比例。汉姆布里奇解释说,例如帕德嫩的建筑量体就是基于黄金矩形的比例。

“建筑是探索运用黄金矩形的好地方,因为建筑物就是由像窗户、门、房间和立面等长方形组成的”,帕特在他的网路课程《黄金矩形》一节中解释道。

为了对神表示更高的崇敬,菲迪亚斯也在庙里雕塑了“雅典娜·帕德嫩”(Athena Parthenos)雕像,同样使用了神圣的比例。譬如,若将雕像头到腰部的长度设为1(单元),其腰到脚的长度便会是1.618(单元)。

几个世纪后,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也在他的草图《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中说明了人体和黄金比例的关系。例如,在人的耳朵可以看到黄金螺旋的形状;而手与前臂的比例刚好也吻合1:1.618。甚至手指长度递减的方式,也同样符合了Phi。

建筑, 黄金比例, 达芬奇
达芬奇的草图《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公共领域)

“当时的建筑师们从自己的形貌和大自然中观察到了黄金比例,他们了解了创世的本质”,史密斯说道。

“在那个时代,他们对神有很高的敬意与认识。他们会在建筑系统和量体结构中使用这个比例,使他们的设计也能与创世的本质和睦并存,这神圣的比例仅保留给重要的建筑物,像是神庙。这些场所因此而神圣,成为连结更高境界的地方,是神的场域。”

“在当今建筑中,这种比例的结构并不普及;在建成环境中,这些永恒的真理正在流失”,史密斯说。他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并做了深刻的总结。

“回归到美丽的古典建筑,有可能会是重新连结更高境界或更高层次的答案之一吗?有了它,美将再度发展到极致,并使我们得以重新连结到更高的真理。”

作者简介:

怀特(J.H. White)是艺术、文化和男性时尚专栏作家,目前居住在纽约。

原文The Golden Ratio in Ancient Architecture刊登于英文大纪元。

责任编辑:茉莉

更多内容: 艺海漫游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1/4/n12524609.htm

艺术长河 | 台湾的“念歌”

前两星期在台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欣赏了一场念歌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是由微笑念歌团发起的“台湾念歌节”因致力推广台湾的念歌文化而办的。整场音乐会约两个小时,当中台湾国宝念歌艺术家杨秀卿也抱病远道前来献唱,深深感受到她对念歌文化艺术的推广不遗余力,现场观众的鼓掌声也不绝于耳。杨秀卿曾说以前念唱是为了温饱,现在则是为了文化。在台湾实际上也已经鲜少有机会能听到这古朴乐器月琴的伴奏和念歌音乐了。

第六届2020“台湾念歌节”演奏会,杨秀卿的艺生储见智、丁秀津、郑美、林恬安等人。(廖真珮提供)

除了现在比较被台湾人知道的杨秀卿外,陈达或许也是比较被人们知道的念歌人,陈达(1906─1981)于恒春弹奏的月琴和故事演唱的民谣常被人们津津乐道,据说没受过教育既不识字也不懂乐谱的他以无师自通的月琴来伴奏和唱出自编的歌词述说长篇或短篇的曲目。这其中最被人们知道的曲目是“思想枝”亦称“思想起”。陈达的风格节奏自由,又吟又唱的特色被台湾民族音乐家史惟亮和许常惠发掘后,也被邀请到台北演唱和录制唱片。许常惠更说陈达是“未经人工改造的游唱诗人”。所幸当时有录音留下了珍贵的资料,现在也可在网路上听见这沧桑富有故事的绝响。

用这古朴的月琴来伴奏唱出台湾早期故事的歌,一般人耳熟能详的还有“劝世歌”。歌词以处世劝善为主,“大家请过来听,我要开始念歌了,我们做人就应该要诚实、端正,所谓的虎死会留下皮,而人死也应该要留个好名声,千万不要遗臭万年。人们都说鸟为食亡、人为财死的,其实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要出卖自己的良心和人格,只要努力奋斗不走邪道,过得积极无愧于心,那人生就没有什么忧愁、害怕的事,生活才会安乐。”念歌主题除了像这类的警醒世人劝善歌外,还有很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为主题的,当天音乐会听到最多次曲目便是“周成过台湾”。

念歌是台湾的一种说唱艺术文化。表演方式有一人的自弹月琴自唱;也有二人组以月琴、大广弦乐器为主的,亦称“一对手”;也有加上其它乐器壳仔弦、二胡或笛或锣鼓等的伴奏。而记录念歌歌词的小册子被称为歌仔册。文化部台湾大百科全书关于歌仔册是这样写的:

歌仔册歌仔,和一般的歌曲小谣、民谣小调意思相同,其内容或为历史传说,或为民间故事,或为日常所闻所见。早期的歌仔随着闽南的移民传入台湾,慢慢的演变成深具台湾地方特色的台湾歌仔,呈现和早期歌仔完全不同的韵味。……歌仔是口头流传的文学,为了便于记录和传诵,于是有人将唱词用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歌仔册,就是歌仔的唱本,充满了来自民间的生命力,用词生动活泼,可视为一种珍贵的时代语汇纪录。”

歌仔册。(廖真珮提供)

念歌主要是用台语来唱述,看的乐谱则是工尺谱。而歌仔册最初是手抄本,清末的时候有人将歌仔唱词印成册后出版。通常歌仔每四句为一段,每句最后一个字押韵,也有第三句最后是不押韵的,也把这样的体裁称为四句联。因为“歌仔”是唱给一般民众听的,所以唱念的是当时的白话文。又因歌仔册题材丰富,记录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所使用的方言、语音词汇等亦被当成是宝贵的文化资产,可以借着歌仔册去了解当代社会情况和文化。

这样的文化瑰宝于现今传承上亦遭到困境,随着老艺人辈渐渐逝去,会和懂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在年轻人要讲道地轮转的台语是寥寥无几,更别说要唱念歌还得同时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信手拈来就是一佳作。现今除了能努力推广台湾念歌艺术文化外,要如何传承让这技艺让其保留下去真是一大课题。@

第六届2020“台湾念歌节”当日演奏会文宣处。(廖真珮提供)

责任编辑:李梅

更多内容: 艺海漫游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0/30/n12513290.htm

艺术长河 | 困知勉行—徐明义画集8—梯田(彩墨)

梯田

梯田很好看,很入画——看它们有秩序地一字排开,由上而下,整齐的横向排列,农田间点缀些许的农作物或一些草绿色的稼作,颇真是“丰草‧鲜美”。尤如在春天引水灌田之际,田间波光潋滟,银白色的水田被细小铁线条似的田埂隔开成大小不同的块面图案,更是赏心悦目。

本图呈现的是油菜田的景况,翠绿色的油菜田由山腰上分层次的向下摆置,极有渐层之美。

困知勉行—徐明义画集8—梯田(彩墨)70×70cm。(图片来源:徐明义提供)

Terrace  ink and color painting

The terraces are beautiful and good fit in the painting – they are lined up in order, from up to down, neat and tidy in horizontal array. Farmland interspersed with crops or some green crops, it is real so called

“abundance of fresh grass. delicious.” Specially, in Spring when water irrigate farmland, water is shimmering in the rice paddy, silver white rice paddy is divided into multi sizes of block by a tiny wire alike bank, these are beautiful.

This painting shows the landscape of rape field, the emerald green rape fields around the mountain layered from top to down, it shows a gradient beauty.@

责任编辑:昌英

更多内容: 艺海漫游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0/28/n12508233.htm

艺术长河 | 丹佛美术馆展出收藏家珍爱的英国绘画

这历代相传的王座,这座帝王之岛,
这庄严的疆土,战神的家乡,
第二座伊甸,半个天堂,
苍天为自己筑下的堡垒
为防止疾病与战争的侵袭,
这幸运的民族,这小小的世界,
镶嵌在银海中的一块瑰宝,
以海做为屏藩
或保护家园的壕沟,
抵御较不幸国家的嫉忌,
这块福地、这片国土、这疆域,英格兰

——摘录自莎士比亚《理查二世》
英国艺术瑰宝:伯格收藏系列》展览(Treasures of British Art:The Berger Collection)导览墙上摘录了该段的最后一行诗句。

感谢丹佛出生的艺术收藏家威廉‧伯格(William M.B. Berger)和伯纳黛特‧伯格(Bernadette Berger),现在我们在美国也有机会亲眼见到莎翁眼中辉煌的英国。

伯格夫妇是伟大的艺术倡导者。他们曾说 :“我们总是相信艺术、音乐、诗歌和文学能够丰富并提振我们的生活。”(据丹佛美术馆网站)

这对夫妇只收藏他们“真心喜爱”的艺术品,而且总是希望能将这些珍爱的宝藏和大众分享。

丹佛美术馆的新展览《英国艺术瑰宝:伯格收藏系列》开放至今年12月6日,展示超过60多件绘画珍品。这些展品精选自伯格收藏教育信托基金会(Berger Collection Educational Trust)2018年于该美术馆展出的65件欧洲传统大师绘画。展览由伯格收藏的策展人凯瑟琳‧斯图尔特(Kathleen Stuart)策划,除了颂扬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探索了英国500多年的历史轨迹。

这个展览同时展示了一个国家的艺术对于记述历史有多么重要。透过世界级大师们的精彩作品,展现了英国自公元1400年代后期至公元1800年代后期的文化变迁。除了英国籍艺术家,像是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约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等,展览也包含了长期旅居英国的外国画家,像是法兰德(比利时北部、荷兰南部)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和美国艺术家班杰明‧韦斯特(Benjamin West)。

英国艺术, 丹佛美术馆, 收藏家, 威廉·伯格, William M.B. Berger, 伯纳黛特·伯格, Bernadette Berger, 绘画
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的作品《戴克女爵桃乐丝肖像画》,约1633年。油彩、画布,127 x 101.6公分。伯格收藏教育信托(Berger Collection Educational Trust)承诺赠与。(丹佛美术馆提供)

艺术改革

展品的年代从中世纪后期罗马天主教领导下的英国开始,其中包含几幅相当罕见的英国天主教艺术品。在1534年亨利八世宣布宗教改革,建立了英国国教并禁止天主教后,仅有少数宗教绘画留存至今。当时,所有天主教堂都被下令摧毁,很多宗教艺术品也遭到亵渎。

在改革过程中,所有宗教艺术都被禁止,而原先依赖教堂的委托,像是制作祭坛画的画家,只好转为替人绘制肖像画。首批的肖像画都是王室成员。该展览中的作品,像是德国画家小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der Jüngere)和他的画室于1538年左右完成的威尔斯亲王爱德华(后来成为爱德华六世)肖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英国艺术, 丹佛美术馆, 收藏家, 威廉·伯格, William M.B. Berger, 伯纳黛特·伯格, Bernadette Berger, 绘画
小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der Jüngere)的作品《威尔斯亲王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六世)肖像画》,约1538年。油彩、画板,57.79 x 43.18公分。伯格收藏教育信托(Berger Collection Educational Trust)承诺赠与。(丹佛美术馆提供)

在画中,可爱的小爱德华穿着帝王红与金色的衣服,手里拿着金色波浪鼓,好似握着未来的权杖一般。这幅画中还有一段拉丁文提词,是由人文主义学者暨亨利八世的布道者理查德‧莫里森(Richard Morison)所写的。大意是“小伙子,效法你的父亲,成为他美德的继承人:世界没有更伟大的事了。天地间不会有一个儿子的荣耀超过这样一位父亲的。做你自己,但达到相当你父亲所为就好,不能再要求更多了。您若超越了他,您将超越所有,未来也没有人能够再超越您了。”

平民肖像

继王室之后,在公元1700年后逐渐有越来越多商人和地主委托画家替他们绘制肖像。这些肖像画中通常会包含一些象征财源不绝和提升社会地位的物件。譬如说,他们会以最新的潮流打扮,手中握着一些东西来表示他们的职业。

在同一个时期,富有的商人和地主也开始委托画家替他们的家人绘制肖像,并且以他们的家乡作为背景。他们同时还委托画家替他们的家园,甚至是喜爱的马匹画像。

英国艺术, 丹佛美术馆, 收藏家, 威廉·伯格, William M.B. Berger, 伯纳黛特·伯格, Bernadette Berger, 绘画
乔治‧斯塔布斯(George Stubbs)的作品《上鞍的栗色猎马》(A Saddled Bay Hunter),1786年。油彩、画板,55.2 x 70.5公分。伯格收藏教育信托(Berger Collection Educational Trust)于2019年赠送。(丹佛美术馆提供)

英国著名画家乔治‧斯塔布斯(George Stubbs)就是这些马肖像的首选画家。他的其中一幅作品《上鞍的栗色猎马》(A Saddled Bay Hunter)也在这场展览中展出。斯塔布斯对解剖学精准的掌握归功于他精湛细心的研究。

英国艺术, 丹佛美术馆, 收藏家, 威廉·伯格, William M.B. Berger, 伯纳黛特·伯格, Bernadette Berger, 绘画
活跃于英国的美国画家班杰明‧韦斯特(Benjamin West,1738-1820)的作品《夏洛特女王肖像画》(Portrait of Queen Charlotte),约1776年。油彩、画布。伯格收藏教育信托(Berger Collection Educational Trust)提供。(丹佛美术馆提供)

此外,地主们也会委托画家替他们绘制王室成员的肖像,以用于居家布置。班杰明‧韦斯特的其中一幅作品就是这类肖像。在画中,美丽迷人的夏洛特女王,身穿着一袭华丽的灰色绸缎,手里拿着还没做完的针黹布料,稍息片刻间陷入自己的思绪中。这幅肖像和官方肖像不同,并不全然正式,但仍不失一分王者的庄严风范。目前普遍认为这幅肖像还有另一幅配对的国王肖像。

英国文艺复兴

英国的艺术在公元1700年代呼应了启蒙运动,也开始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这时候的作品常取材古罗马和希腊艺术,在绘画和建筑上,英国艺术家采用了新古典主义风格。

英国艺术, 丹佛美术馆, 收藏家, 威廉·伯格, William M.B. Berger, 伯纳黛特·伯格, Bernadette Berger, 绘画
托马斯‧哈德森(Thomas Hudson)的作品《拉德克利夫家族肖像画》(Portrait of the Radcliffe Family),约1742年。油彩、画布,264.80 x 411.80公分。伯格收藏教育信托(Berger Collection Educational Trust)赠送。(丹佛美术馆提供)

在18、19世纪时,许多英国的富人纷纷前往欧洲进行长途旅行,探索当时正在挖掘的古罗马遗址。观光客之后也去了希腊,那里由于不易到达而较晚开挖。

他们在这些旅途中也留下了一些意大利的风景画,也促使英国画家在17世纪末绘制了第一批英国本土的风景画。展览中也展出了一些18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绘画。

当时的瑞士女画家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在与父亲同行的欧洲旅行中,就曾在罗马绘制了类似的纪念品风景画。她的父亲也是肖像和壁画画家,他们一同前往意大利研究过往大师的绘画,学习文艺复兴艺术和建筑。受到当时德国艺术史暨考古学家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提倡的新古典运动影响,考夫曼在拜访罗马后便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进行创作。

英国艺术, 丹佛美术馆, 收藏家, 威廉·伯格, William M.B. Berger, 伯纳黛特·伯格, Bernadette Berger, 绘画
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的作品《母亲诱使帕皮留透露罗马元老院的会议内容》(Papirius Praetextatus Entreated by His Mother to Disclose the Secrets of the Deliberations of the Roman Senate), 约1775-80年。油彩、画布,直径61.12公分。伯格收藏教育信托(Berger Collection Educational Trust)于2019年赠送。(丹佛美术馆提供)

在展览中,考夫曼的作品《母亲诱使帕皮留透露罗马元老院的会议内容》(Papirius Praetextatus Entreated by His Mother to Disclose the Secrets of the Deliberations of the Roman Senate)便是当时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好例子。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则古罗马故事,不论母亲怎么诱使,帕皮留(Papirius)坚决不透露元老院的机密。这个主题表现了在诱惑面前,毅然拥护正义的良好品德。

此外,英国人也向莎翁的作品致敬,以其戏剧的舞台表演作为绘画题材。当时,出版商约翰‧博伊德尔(John Boydell)建立了一座莎士比亚艺廊,在里面展示了他委托许多著名艺术家绘制的莎翁戏剧场景。

丹佛美术馆展览《英国艺术瑰宝:伯格收藏系列》展览至2020年12月6日,更多讯息请参考更多

原文For the Love of Britain: Denver Art Collectors’ Beloved British Painting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

责任编辑:茉莉

更多内容: 艺海漫游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0/26/n12502290.htm

艺术长河 | 银针笔下的建筑之美

乌克兰女画家安洁莉卡‧多利巴(Anzhelika Doliba)用银针笔(silverpoint)将历史建筑的美提升到了另一境界。“对我来说,每件作品所要传达的氛围和情感是最重要的元素”,多利巴说。在每一幅作品中,她都试图将那个场所散发出的神秘感或当下的感受描绘出来。

在她记忆中,她就一直非常热爱绘画。在基辅就读塔拉斯谢甫琴科国立艺术高中(Taras Shevchenko State Art High School)期间,她便开始对建筑绘画非常感兴趣。当时的其中一项绘画训练就是户外写生,在开放的室外空间完成整幅作品。

多利巴补充说,基辅的都市景观非常独特且多变:“乌克兰首都的建筑物和街道结合了超过30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包含哥德式、巴洛克、新摩尔式、俄罗斯古典和新艺术风格,都是由欧洲、俄罗斯和乌克兰最好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建造的。”

她于1994年毕业自基辅的国立美术与建筑艺术大学(National Academy of Fine Arts),从建筑系那里她学会了如何用传统的方法,也就是用她非常感激的双手,徒手来描绘所有东西。她最近回到乌克兰拜访以前的老师,才知道自从电脑辅助设计问世以来,很多建筑系学生已经不再用手绘了。

尽管她早已擅长使用铅笔、粉彩、炭笔、压克力和油彩作画。约三年前,她开始使用银针笔绘画,现在长居美国纽泽西的她已经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了。

她的很多作品被美国、欧洲和埃及(她在那里生活了16年)的私人收藏家收藏。

银针笔, Silverpoint, 安洁莉卡·多利巴, Anzhelika Doliba, 乌克兰
安洁莉卡‧多利巴(Anzhelika Doliba)的作品《日安巴黎》(Bonjour Paris)中描绘了罗浮宫美术馆,2020年。银针笔、薄薄的酪蛋白漆(casein paint)、特殊纸张,48.26 x 60.96公分。(Anzhelika Doliba提供)

关于金属针笔

银针笔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曾是一种非常热门的绘画形式,达文西等著名画家都曾使用这种技法作出非常精彩的效果。在欧洲北部,像是德国的阿尔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 Dürer)和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等画家也都制作过精美的银针笔画。

金属针笔画家使用的是金、铜、铅或银制的金属棒,顶端削磨成尖,尖头在纸上会留下具有光泽的金属痕迹。像这样的艺术家首先必须是个熟练的制图员,因为一旦有错就很难清掉或修改。因为以金属针笔作画不是直接画在纸上,而是在上了一层不透明漆的纸上作画,有时候漆中也会加一点颜料。

银针笔, Silverpoint, 安洁莉卡·多利巴, Anzhelika Doliba, 乌克兰
安洁莉卡‧多利巴的作品《山谷百合》(Lily of the Valley),2019年。银针笔、特殊纸张,22.86 x 30.48公分。(Anzhelika Doliba提供)

简单来说,这层涂料的功用就是让针笔的金属头能够在纸上留下痕迹,如果没有这层漆,这样的金属在一般纸上是不会留下线条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是将骨灰和颜料磨碎,加水制成糊状物后混入明胶,将其抹在画纸或画板上来进行金属针笔画。

自认完美主义者的多利巴之所以会爱上银针笔,就是因为这种技巧可以让她在建筑绘画中呈现出高度精美的细节。她解释说,银针笔绘图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而且要画出作品中那些大量的细节需要花很多时间。譬如,她的《纽约中央公园毕士达广场》(Bethesda Terrace Central Park, NYC)这幅作品,若包含中间的休息时间,总共约花了四至五周的时间。她并没有仔细计算每件作品实际花了多少时间,因为整个过程对她来说完全是一种享受。

银针笔, Silverpoint, 安洁莉卡·多利巴, Anzhelika Doliba, 乌克兰
安洁莉卡‧多利巴的作品《布鲁姆街之穹》(The Top of Broom Street),又称《纽约市警察局》(New York City Police Department),2019年。银针笔、酪蛋白漆、Plike纸,48.26 x 93.98公分。(Anzhelika Doliba提供)

灰阶

在专注于银针笔前,多利巴曾大量使用铅笔创作。银针笔和铅笔的画法其实很类似,她说,使用银针笔时,第一笔画下去很像灰色铅笔痕,尽管它带有金属光泽,而且没办法像铅笔一样可以不断加深。

在她一开始进行银针笔画时,她的女儿曾评论她的作品说:“你画的全部都是灰的。”确实,多利巴早期的作品都是单色调,但画中氛围仍非常浓厚。

在传统的画室中,成为画家的首要训练就是用灰阶画图。在使用颜料之前,师傅们要确保他们的每一位画家都能用灰阶完整表达出色彩和形状。

银针笔, Silverpoint, 安洁莉卡·多利巴, Anzhelika Doliba, 乌克兰
安洁莉卡‧多利巴的作品《纽约华尔街的爱奥尼柱头》(Ionic Capital of Wall Street, NYC),2017年。银针笔、特殊纸张,20.32 x 24.13公分。(Anzhelika Doliba提供)

多利巴的第一幅银针笔作品是纽约华尔街的爱奥尼柱头。另一幅关于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外拱廊也是她早期的作品之一。在这幅作品中,她自己准备了纸张涂料。

银针笔, Silverpoint, 安洁莉卡·多利巴, Anzhelika Doliba, 乌克兰
安洁莉卡‧多利巴的作品《纽约公共图书馆》(New York Public Library),2017年。银针笔、特殊纸张,25.4 x 50.8公分。(Anzhelika Doliba提供)

另一幅同样很精彩的早期作品《安洁莉卡》(Angelica),画的是她其中一个女儿笑容灿烂的样子。多利巴看来精准掌握了女儿的特质,画中女儿看着母亲,充满欢乐和青春的自信。

银针笔, Silverpoint, 安洁莉卡·多利巴, Anzhelika Doliba, 乌克兰
安洁莉卡‧多利巴的作品《安洁莉卡》(Angelica),2019年。银针笔、纸。(Anzhelika Doliba提供)

加一点颜色

银针笔画可以非常精准且易操控,不过完成后图画的颜色会慢慢变棕色或褐色,因为纸上的银线会氧化。同样的,铜针笔画也会逐渐从黄铜色变成绿色。“我蛮喜欢这些色调,在其他媒材中不会有这些颜色”,多利巴说道。

一开始学习银针笔制图时,她观摩了其他经验丰富的银针笔画家是如何作画的,看到他们使用酪蛋白漆(casein paint)来加上颜色,这是一种由酪蛋白和颜料混合而成的涂料。

现在,多利巴已经能把酪蛋白漆用得像淡水彩一般。这层淡淡的颜色让她得以替画上的图像加上深浅。首先涂上有颜色的酪蛋白漆,然后用银针笔在上面画,以达到颜色变化。

银针笔, Silverpoint, 安洁莉卡·多利巴, Anzhelika Doliba, 乌克兰
安洁莉卡‧多利巴的作品《纽约中央公园毕士达广场》(Bethesda Terrace Central Park, NYC),2020年。银针笔、薄薄的酪蛋白漆、木板,45.72 x 60.96公分。(Anzhelika Doliba提供)

在她的《中央公园毕士达广场》那幅作品中,可以清楚看到底下那层薄薄的酪蛋白漆是如何将暖度和阳光带入画中。她很喜欢这种画法。很多人都希望她能将这幅画做成印刷品,因为这座广场是婚礼和情侣拍摄的热门场所。多利巴当时到这个广场时,到处都是鸟。有些一起被画入画中了,包含他们的巢。

另一件银针笔作品《水天使》(Angel of the Waters)描绘了毕士达广场中间一座8英尺(约2.5米)高的雕像。这名天使是根据圣经中的一个故事,有一位瘫痪者因毕士达的水得到了治愈。

银针笔, Silverpoint, 安洁莉卡·多利巴, Anzhelika Doliba, 乌克兰
安洁莉卡‧多利巴的作品《水天使》(Angel of the Waters),2020年。银针笔、薄薄的酪蛋白漆(casein paint)。(Anzhelika Doliba提供)

在走访西班牙马德里、巴赛隆纳和托利多等地后,多利巴更加重视了画中的颜色。在《托利多的圣玛丽大教堂》(Cathedral of Saint Mary of Toledo)这幅作品中,她直接将酪蛋白漆涂在银针笔上来处理画中彩色的壁画,而不是像她过往一样将其用做底部涂层。

银针笔, Silverpoint, 安洁莉卡·多利巴, Anzhelika Doliba, 乌克兰
安洁莉卡‧多利巴的作品《托利多的圣玛丽大教堂》(Cathedral of Saint Mary of Toledo),2019年。银针笔、酪蛋白漆、特殊画板,60.96 x 60.96公分。(Anzhelika Doliba提供)

对她而言,尝试不同方法来塑造最佳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在同一趟旅程中,她也去了巴赛隆纳郊区的山上俯瞰城市,并且采用了类似托利多壁画的方法来绘制。这种技法的结果,让画中巴赛隆纳的都市景观带有一点酪蛋白漆的蓝色调,同时在一些高塔上又带有一丝金光。

银针笔, Silverpoint, 安洁莉卡·多利巴, Anzhelika Doliba, 乌克兰
安洁莉卡‧多利巴的作品《巴赛隆纳》(Barcelona),2020年。银针笔、酪蛋白漆底层、水彩画纸,35.56 x 27.94公分。(Anzhelika Doliba提供)

成为银针笔专家

尽管多利巴使用银针笔创作的时间并未很长,她已经掌握了这个方法的诀窍,试验了不同涂层、纸张、颜料的效果。三年过去了,她仍然非常享受自己准备银针笔画纸和将金属线条画到图面上的过程。“每次做艺术,都会学到一点新东西”,她说。

每次创作时,她都会寻找并思考如何最好地呈现眼前的事物。她会问自己:“我要怎么画这个?”包括研究不同的色调范围和颜色可能性,然后思考如何和银色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最佳的图画。

银针笔, Silverpoint, 安洁莉卡·多利巴, Anzhelika Doliba, 乌克兰
安洁莉卡‧多利巴的作品《纽约麦金太尔大厦》(Maclntyre Building, NYC),2017年。银针笔、特殊纸张,24.13 x 39.37公分。(Anzhelika Doliba提供)

有时在旅行途中没有足够时间可以进行素描或现场创作,她就会将场景拍下来,在家里进行构图。接着,先画一张非常精细的铅笔草图,然后才开始所有银针笔的步骤。“要一开始就用银画是非常不容易的。”

“每次我都会尝试新的东西”,她说。她的银针笔作品《曙光》(First Light)就是绝佳例证。多利巴住在新泽西州,周围邻水。“我真的很喜欢日出,看那些光线如何放射出来”,她说道。尽管这样的场景她已经用油画表现过了,不过她还想用银针笔试试看效果如何。尝试结果呈现出难以置信的明亮效果,曙光斜照着,海浪将泡沫和浪花带到岸头,海与沙滩散发出灿烂金光。

银针笔, Silverpoint, 安洁莉卡·多利巴, Anzhelika Doliba, 乌克兰
安洁莉卡‧多利巴的作品《曙光》(First Light),2020年。银针笔、酪蛋白漆、石膏画板,35.56 x 27.94公分。(Anzhelika Dolib提供)

热爱建筑画

多利巴认为建筑绘画才是她真正的职业。“当然,我常常考虑要画更多人物形象,因为这比较热门,但每次我总是被建筑画吸引。我很喜欢建筑画,真的很喜欢。”

近期,多利巴正在创作一组建筑画作品,要交到画廊展示。像她这样小众的艺术家,这或许是一项挑战。目前类似风格和作品类型的艺术家仍非常稀少,对她而言,交到艺廊的部分仍存在一些困难。她解释说,因为艺廊通常希望他们的展览品能直接反映或符合他们想要贩售的艺术品。

对于她的建筑画作品,多利巴说:“我纯粹想展现这些地方的美。”同样地,她也希望观赏者能够透过她的作品,和她一起享受这些地方的美好。

银针笔, Silverpoint, 安洁莉卡·多利巴, Anzhelika Doliba, 乌克兰
安洁莉卡‧多利巴的作品《托利多的圣玛丽大教堂》(Cathedral of Saint Mary of Toledo),2018年。银针笔、特殊画板,40.64 x 50.80公分。(Anzhelika Doliba提供)

更多关于安洁莉卡‧多利巴的作品,请参考这里

原文Silverpoint Perfection: Anzhelika Doliba’s Art刊登于英文大纪元。

责任编辑:茉莉

更多内容: 艺海漫游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0/23/n12496956.htm

艺术长河 | 超级英雄也耍猴

神韵主要演员黄景洲给人的第一印象一般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年轻绅士,但如果你有机会认识他,就会发现他俏皮好玩的一面。黄景洲扮演西游记的美猴王孙悟空已经四个季度了,今天他透露了一个小秘密——神韵舞台上使用过的道具当中,他最喜欢的是美猴王的如意金箍棒

美猴王在亚洲地区可谓家喻户晓,小至三岁幼童都能对他的故事朗朗上口:从被压在五行山下赎罪的妖猴摇身一变,成为了西天路上保护唐僧取经的佛徒孙行者。

作于明朝的长篇小说西游记不但名列中国四大名著中,更是被改编为电影、卡通、戏剧、漫画等,在现今社会仍然影响深远。故事不仅本身非常引人入胜,更在师徒四人的历险与金猴降妖的背后,蕴藏了大量发人深省的教诲与道理。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黄景洲,让他给我们介绍一下作为金猴的感受!

Principal Dancer Piotr Huang
神韵主要演员黄景洲。(神韵艺术团官网)

孙悟空的感觉是什么?

黄:我喜欢他的无畏,天不怕地不怕;好像感觉能“力拔山兮”,而且看到妖怪就打。

你觉得孙悟空有什么性格上的缺陷吗?

黄:我特别欣赏金猴的无畏和自信,但很多时候他会特别自大,有时会惹一些麻烦,不过也不用担心,因为最终总是能圆满落幕。

孙悟空的多种超能力里面最喜欢那一个?

黄:他翻个跟头就能飞很远!孙悟空一个很厉害的能力叫“斤斗云”,也就是一个能翻出去十万八千里(大概35000英里)的跟头。这样我想回家就能随时回家,随时见父母,特别有用!(好孝顺!)

那还有没有其它也想要的超能力?

黄:可以分身也是一个很棒的能力,工作可以一次干完;不过历年的演出里面分身出来都是走过场。这样说来,舞台上最实用的还是七十二变:孙悟空常常用这一招骗过妖怪,比如变成唐僧、偷天换日。

你在神韵节目中演绎孙悟空的前后对于这个角色的看法有什么样的变化吗?

黄:小时候,我觉得孙悟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人物的代表,我以为他很类似西方的很多超人啊,什么美国队长啊、蜘蛛侠、蚁人等等。可是现在就发现他们是有差别的。西方的超级英雄人品不一定很好;而孙悟空不是只有力量,只会耍酷——他的人生是有变化的。

shenyunmokeykin03
(神韵艺术团官网)

刚开始,他就连神仙也不放在眼里,自认为天下无敌,为一时意气搅乱天宫;但是后来因为他接受过如来佛的惩罚,被压到了五行山下,所以变成了有信仰的约束,懂得谦虚,不把自己放在第一位。500年后,如来给了金猴一个更大的使命,那就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为佛教传入中国做出了贡献。于是最后他就修成了正果。(而西方的超级英雄有谁修成了?!)

从金猴的人生经历当中能得到怎么样的启发?

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取经的路上,只是取的经不同,每个人的目标都不同,为了自己的人生在奋斗。而神韵的成员们其实和孙悟空很类似:不是为了名利感情什么的去付出,而是因为信念而坚持,要将传统文化的美好带给世界,就像孙悟空要保唐僧弘扬佛法!

虽然我们没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但也要去坚持闯过自己的九九八十一难,走到最后就是胜利!哪怕中间可能放弃,但就像孙悟空一样,只要坚持到最后就是成功!

演绎金猴这个角色有什么小秘密、诀窍吗?

黄:我发现发出猴子的声音特别能帮助进入状态。

比如说?

黄:比如说“嗑嗑嗑嗑嗑嗑嗑嗑嗑嗑”。

结论,主要演员黄景洲眼中的美猴王孙悟空是好强而确实强大,自信而总能成功的角色,除此之外,还是非常的猴相俱全!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自神韵艺术团网站

(神韵网站授权转载,版权归神韵艺术团所有)

更多内容: 艺海漫游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0/14/n12474814.htm

艺术长河 | 困知勉行—徐明义画集8—夜归(彩墨)

夜归

李白诗:“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傍晚,我从山上走下来,月亮伴随着我,跟我回家。

这幅图完成之后半个月,我把它PO在Facebook上,引来不少网友的回响。其中有一个叫Lily Tai(戴丽玲)的网友有所感的写下一首绝好的小诗,经她同意,抄录于下:

在氤氲的雾霭里

提灯 昏黄如尘

我在月色中归来

你还在不在

树已成林 成荫

等待 满山遍野

雪降 纷飞藏雪

困知勉行—徐明义画集8—夜归彩墨)69×70。 (图片来源:徐明义提供)

Return at night  ink and color painting

Poem of Li Bai: “Twilight from the Bishan, mountain and moon go with me” – In the evening, I walked down from the mountain, the moon is with me and go home with me.  Half a month after this painting was completed, I put it on Facebook, receiving many netizens’ response. One of them name Lily Dai (Dai Li Ling), who has responded to my painting and wrote an excellent poem, which I have transcribed as follows with her permission.

In the dense mist

Lift lantern     Yellow dim as dust

I return under the moonlight

Are you still here

The trees have become a forest with shade

Waiting    filled with all mountains and grounds

Snowing   snow fall swiftly

责任编辑:昌英 @

更多内容: 艺海漫游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0/21/n12490935.htm

艺术长河 | 英国的企业家精神和美学品味

松木和榆木制成的楼梯盘旋而上,华丽而沉稳。扶手下,爵床叶(acanthus leaves,希腊古典建筑常用的叶形装饰,地中海特有植物)和种果的雕刻环绕成圆。两侧各有一只双头鸟,从枝叶探出头来注视着来访的人。橡木图案的主题纪念着17世纪中叶英国内战(English Civil War)时,国王查尔斯二世(Charles II)躲避敌人所藏身的那棵树。

不过,这座楼梯只是接下来展览的前奏,之后还有许多华美的工艺品等着揭晓。例如,矗立在饭厅壁龛的希腊神话和罗马人物雕像。长久以来,古典文化的典范一直引导并孕育了像诗人汤马士‧莫尔(Thomas Moore)和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等大文豪的作品。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莱斯多恩家的饭厅壁龛矗立着古典雕像。(图/Joseph Coscia提供)

这场工艺飨宴和其反映的古典价值与文化并不单属于一座大宅邸或城堡。包括这座来自卡西奥伯里庄园(Cassiobury Park)的楼梯和莱斯多恩家(Lansdowne House)的饭厅,以及其它700多件工艺品,都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MET)刚整修完的英国艺廊中的展品。

这座艺廊展示了英国1500至1900年间的装饰艺术、设计和雕刻,包含来自都铎(Tudor)、斯图亚特(Stuart)、乔治(Georgian)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各式家具、陶瓷、银器、挂毯和其它织品,风格更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Rococo),再到新古典(neoclassical)和新歌德式(neo-Gothic)等。

该展馆的网站上提到,这个展场是由“十座艺廊重新布置而成的套房空间,主要聚焦在大胆的企业家精神和复杂的历史脉络上,提供了了解当时生活情形的一个新视角。”

随着城市逐渐解封,焦点再度回到促进经济发展上,这场展览或可启发我们开拓新的商机,让我们再次成为传统工艺和古典美学的支持者。

来自地毯的机会

根据展览的网路语音导览,挂毯编织在中世纪末16世纪时期可说是手工艺和奢华品的颠峰之作。自从法兰德斯人(Flemish,译注:又译“佛莱明”,位于今比利时北部)垄断该产业后,法国和英国国王皆有意自行设立工厂。17世纪初,法王在巴黎建立了戈布兰挂毯工厂(Gobelins Manufactory),而英王则在伦敦郊区开设了莫特莱克挂毯工厂(Mortlake Tapestry Manufactory)。

许多布鲁塞尔的工匠便移居到这些工作室中,进行编织工作或培训英国工匠。不过,英国有一项非常吸引人之处,甚至连法国人都非常渴望的,那就是宗教自由。当时,在布鲁塞尔和法国受到天主教会压迫的新教徒纷纷前往英国。

除此之外,伦敦的工作机会和不同形式的自由也吸引了许多来自法兰德斯、德国和意大利的挂毯工匠。

“伦敦是一个伟大的国际枢纽……它是个富裕的城市,有富有的赞助商”,英国艺廊的主要策展人沃尔夫‧伯查德(Wolf Burchard)在电话访问中向我说道。他同时也是欧洲雕塑和装饰艺术部门的副策展人。“它曾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无比自由的城市。那是新闻自由真正的起源地。”

由于伦敦提供了大量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莫特莱克挂毯工厂也吸引了众多世界级的工匠。英王查尔斯一世(Charles I)也相当了解这些奢华艺品和支助计划背后的象征意义,因此对于这项支出非常慷慨。在这场展览中,就展出了当时的一件作品《尼奥比之子的毁灭》(The Destruction of the Children of Niobe),出自于挂毯系列《马》(The Horses.)。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弗朗斯‧克莱恩(Frans Cleyn)的作品《尼奥比之子的毁灭》(The Destruction of the Children of Niobe),出自于挂毯系列《马》(The Horses.),约1650-1670年。这幅挂毯应出自莫特莱克挂毯工厂。克里斯蒂安‧A‧扎布里斯基(Christian A. Zabriskie)于1936年赠送。(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提供)

这幅挂毯描绘了阿波罗和黛安娜从云层中射出箭,杀死了尼奥比(Niobe)的孩子。尼奥比出于骄傲,污辱了阿波罗和黛安娜的母亲拉托纳(Latona)。出于恐惧,尼奥比的其中两个孩子骑在马上,几乎要跳出挂毯之外,试图逃脱命运的安排。马匹立体动态的外型、每个人物懊恼的表情以及背景中倒下的人物,都将这个故事描绘得唯妙唯肖,这幅挂毯就好似古代版的电影院。

下午茶时间

约三世纪以前,商业和创业精神的发展在英国激发了下午茶的热潮。首先,东印度公司建起了从日本和中国进口茶叶的贸易途径。其次,随着茶叶税从119%降到12.5%,下午茶成为每个人都有能力负担的新嗜好。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都想要拥有茶壶,用以表现他们对这项复杂仪式的享受。英国四处兴起工厂,制造着各种风格的茶壶,比如中国风。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茶壶收藏。(图/Joseph Coscia提供)

在这个新艺廊中,展示了上百件迷人的作品。“精致、有趣、愚蠢、粗糙,这里有适合所有人的东西。想要一个幽默的猴子和玉米图案的茶壶,还是更精致一点的,像是一个豪华的银制器皿或高雅的玛瑙茶壶组呢?”展览的语音导览如此问道。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斯塔福郡的茶壶,约1740年。(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提供)

有趣的是,展场上的一些茶壶上还留有对过去事件的评论。像是《印花税法》(The Stamp Act)在美国殖民地推行时,曾引发了激烈的反弹。当英国在1766年废除这项法令时,许多工厂开始为美国市场制作茶壶,并在其中一面刻上“禁止印花税法”,另一面刻上“恢复美国自由”。从这里可以看出,有时候英国商人的野心甚至超越了自己的民族主义。

随着茶壶在大英帝国逐渐普及,它们同时也开始产生了以下的含意:当您一起参与了下午茶的仪式,就不再是个野蛮人,而是社会高雅的一分子。就如当代综合媒材艺术家和陶艺家莫雷尔‧杜斯(Morel Doucet)在语音导览中说的:“这些物件连带了太多的情感和历史,甚至也有了自己的生命。”

原文Britain’s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Taste for Beauty刊登于英文大纪元。

作者简介:

怀特(J.H. White)是艺术、文化和男性时尚专栏作家,目前居住在纽约。

责任编辑:茉莉

 

更多内容: 艺海漫游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0/16/n12480127.htm

艺术长河 | 不止于浪: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绘画之海

很多人应该都看过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本名中岛时太郎)的《神奈川冲浪里》(Great Wave off Kanagawa)这幅画。正如葛饰北斋在自己签名里的题字,他是一个“对绘画狂热的人”,国际交流基金(Japan Foundation)的日本艺术助理策展人弗兰克费尔滕斯(Frank Feltens)在电话访问中说道。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破浪》(Breaking Waves),1847年。卷轴、墨水和颜料、丝绸。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费尔滕斯又向我进一步解释,葛饰北斋对绘画的执著可说是有点自我强迫。他协助策划的年度展览《葛饰北斋:为画疯狂》(Hokusai: Mad About Painting)中,包含了北斋超过一甲子之久的作品。该展览在华盛顿史密森尼博物馆的中亚洲艺术部(the Smithsonian’s 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也就是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举办,展示了葛饰北斋对绘画的热爱。

该展览自2019年11月开展,以纪念弗利尔美术馆的创始人查尔斯‧兰‧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逝世一百周年。这会是博物馆再度开幕后的首场展览之一,不过开放日期目前尚未公布。

这场展览聚焦在弗利尔收藏的120件葛饰北斋的作品,也是全世界收藏北斋草稿、绘画和素描画最齐全的地方。弗利尔在遗嘱中明确提到他的收藏绝不能离开美术馆。

葛饰北斋(1760–1849年)出生于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当时的日本基本上仍处于锁国状态,本地传统文化盛行。

在接下来的访谈中,费尔滕斯向我解释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及葛饰北斋成为画家之路。他也以北斋的一些作品,举例说明了他丰富又讨喜的风格。

大纪元:葛饰北斋一直到去世前都是一位非常高产量的画家。请告诉我们北斋是如何成为画家的?

费尔滕斯:葛饰北斋出生于江户,也就是今天的东京。他很小的时候就在一间版画工作室当学徒。因此,他并非一开始就被训练为一名画家,而是做学徒学习如何在木板上雕刻版画,如何印刷,之后他顺利成为了一名版画设计师。早期,在他20多岁的时候,他的工作主要都是设计黄表纸(kibyoshi),也就是清明节用来纪念逝世亲人的一种冥纸,基本上就是非常廉价的插画。

由于他一开始就展现了与众不同的才华,他很快地得到升迁,而能制作更复杂的版画。在他30岁时,他决定往多样化发展,并成为一名画家。

北斋在60多至70岁初时,才决定专心成为一名职业画家,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和劳力密集又有点商业导向的版画相比,这更直接地发挥了他的艺术才华。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十二个月的鸟、动物、植物》(Birds, Animals, and Plants of the Twelve Months),约1821-33年。六页屏风、墨水和颜料、纸。(两扇之二)。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大纪元:既然葛饰北斋认为画家是如此高尚的传统,为何等了那么久才成为职业画家?

费尔滕斯:纯粹是因为他的成长背景。在日本传统学徒体系下,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和学会观察,而不是去产出或自我创新。

对于画家生涯来说,30岁开始确实有点晚,但在日本也并非没有先例。有许多人也是在30岁左右才从其它职业转换为画家。

自年幼或青少年时期就跟着画家学习的,基本上只有原本就出生或被大型画室家庭领养的才有可能,像是狩野(Kano)或土佐(Tosa)等那种日本世袭的绘画工作室。但北斋并不属于那里,而是在木板版画产业,所以在这样的训练下,他一开始就专注在这条路上。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十二个月的鸟、动物、植物》(Birds, Animals, and Plants of the Twelve Months),约1821-33年。六页屏风、墨水和颜料、纸。(两扇之二)。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大纪元:请您谈一下北斋的作品风格,像是他是否受到当时输入江户(现在的东京)各种不同文化的影响?

费尔滕斯:确实。理论上来说,江户时代的日本和外界几乎完全隔绝。封建军阀领袖江户幕府只允许非常有限的进口活动,对外界输入的物品有严格的筛选指示。但实际上,日本的岛国边界比我们想像的还容易穿越。很多外面的东西进入了日本,例如,西方的科学书籍、西方的图画,来自中国和附近地区的图画等。

当时的中国相对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比较大,也吸取了很多西方文艺复兴绘画的技术,像是单点透视和明暗对比法(chiaroscuro)(一种亮部和暗部强烈对比的画法)。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富士山》(Mount Fuji),约1830-32年。六页屏风、墨水、金箔和颜料、纸。(两扇之一)。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我总认为葛饰北斋是他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画家之一,甚至整个江户时代都是。他融合了所有这些不同世界的优点。这也是我认为他的作品至今仍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因为它不只展现了日本风格,同时也包含了西方人对艺术的概念,像是物体的空间感、透视,还有自然主义、对外形和表现的重视,以及正确的比例。所有这些面向在日本传统绘画中并不注重,事实上,后者对于艺术美感完全是不一样的表现形式。但是葛饰北斋将所有这些都融入到他的艺术中,创造出当时非常特别,甚至在今天也非常引人入胜的作品。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富士山》(Mount Fuji),约1830-32年。六页屏风、墨水、金箔和颜料、纸。(两扇之二)。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一般而言,日本传统绘画追求完美的方法(至少17世纪末至18世纪的评论家是如此写的),就是从过去学习,然后将这项知识注入新的作品中。

大纪元:葛饰北斋有一幅非常吸引人的作品叫作《水浒传》(Suikoden)。请告诉我们更多关于这幅画。

费尔滕斯:那是我最喜爱的作品之一。《水浒传》基本上是一部关于行善会得好报的道德寓言。它描绘了这部著名小说里的108条好汉。这个故事在中国以《水浒》广为人知。许多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草寇集结在一起,最后帮皇帝抵御外敌而得到特赦,让他们得以回到正常社会中。

这是一个蛮复杂的中国小说,在日本剧院非常热门,特别在歌舞伎院,有许多戏码都围绕着这个故事。北斋的很多作品也取材自《水浒传》。不过显然地,他本人并没有真的读过原著,是看了剧院的版本,这种消费文学的方式有时也挺常见的。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水浒传》(Suikoden)细部,约1829年。手卷轴,墨水、颜料和金箔、丝绸。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这幅其实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我们不知道是否是刻意的。如果是刻意未完的,有可能是拿来用作绘画教学的示范教材。举例来说,在日本传统绘画中,这种彩色的作品通常很费工,不会由画家独自完成,而是由一位师傅带领他的学徒们进行,很像文艺复兴时期工作室的运作概念。日本和文艺复兴艺术有很多互相重叠之处,尽管两者互相没有什么接触。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水浒传》(Suikoden)细部,约1829年。卷轴,墨水、颜料和金箔、丝绸。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日本传统的制画流程通常由画家师傅绘制图画的轮廓进行构图,这时候所有东西都还是黑白的。然后学徒们再替服饰上色,加上服装图案和所有人物的装扮。最后师傅会再回来完成人物的脸部。

不过,北斋的作法恰是颠倒的,因为您在这幅画中可以看到一些未完成的人物,但他们的脸部却已经上好色了,所以他确实脱离了传统的作法。对我而言,这幅画也像北斋的缩影,他真的非常着重在外型和事物特质的呈现,所以他笔下的人物——不只是人,也包含神祇,甚至是海浪,都有着鲜明的个性。

当您看到《神奈川冲浪里》这幅画时,他确实将浪的本质表现了出来。因此,我觉得《水浒传》像是一个不经意的宣言,告诉观赏者葛饰北斋首先以人物特质(某事物的精随)为重,然后才是外型上的特质。

此外,这里要说明一下,这幅图上的黑色压条是文字框,用来放每一条好汉的名字。如果这幅画完成的话,会是一幅无比奢华的卷轴。

像这样一幅在丝绸上涂上华丽色彩的奢华作品,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所以很可能是有人花了不少钱请他做的。当他制作这幅卷轴时,或者基本上他整个画家生涯中,他都非常受人欢迎,他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画家之一。

大纪元:请和我们聊聊这两幅关于樵夫和渔夫的悬挂卷轴。

费尔滕斯:这两幅是在他人生最后六个月完成的。如果您仔细看,在我们的网站上就可以看到了,您会发现画家的签名,尤其是人物外框的线条,都不是您在北斋早期作品中会看到的那种非常刚稳的直线,甚至和前一、两年相较也差异很大。您看到的是一位年迈生病老人颤抖的手,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完全掌控自己的身体。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江户时代的渔夫》(Fisherman, Edo period),1849年。卷轴,墨水和颜料、丝绸。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樵夫》(Woodcutter),1849年。卷轴,墨水和颜料、丝绸。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渔夫和樵夫在日本文化中都有很丰富的含意。他们都是能剧(Noh)中表现的主题,能剧是日本中世纪的一种歌舞剧,一直流传至今。不过,画中的两位人物也是北斋晚期生活的体现。他们的表情都心满意足,脚边放着满满的收获。樵夫和渔夫看起来都辛勤了一整天,他们展示的是辛苦后的收获。同时,这也是一个小小的暗示,暗喻北斋自己的生活也即将圆满结束了。

为使内容清晰简洁,本次访谈内容已经过编辑。

《葛饰北斋:为画疯狂》(Hokusai: Mad About Painting)于华盛顿史密森尼博物馆中亚洲艺术展出,更多资讯及重新开放日期,请参阅这里

原文More Than a Wave: Katsushika Hokusai’s Tsunami of Painting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

责任编辑:茉莉

更多内容: 艺海漫游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0/9/n12464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