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史海钩沉

史海钩沉 | 【成吉思汗】攻金初战告捷 喜获汉人猛将

在获得部众和盟友的支持以及长生天的庇佑后,成吉思汗发动征讨金国的战争已经是箭在弦上。不过,那时没有人想到,在针对女真人的战争开始后,蒙古大军不仅将冲出草原,还将驰骋在从印度河流域到多瑙河流域、从太平洋到地中海东岸的广大地区。在未来的三十年间,蒙古人将击败他们碰到的任何军队、夺取所有的要塞、攻陷所有的城池。

蒙古人能够冲出草原,甚至抵达离自己的故土那么远的地方,除了全民皆兵制、他们自幼就擅长骑射,还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一个是他们非常适合长距离远行,他们随身仅携带对自身有用的东西,比如在恶劣天气中必需的衣服、打火石、装水和牛奶的革囊、锉刀、套索、缝衣针、小刀和短柄斧等,每十个人还带有一顶小帐篷。

另一个是他们在吃的方面十分简单,以肉、肉干、奶、奶酪为主,他们可以连续十天行军而不必停下来生火做饭,渴了他们可以喝马血。这使得他们不必有粮草随行或庞大的后勤补给线,只需要有足够的马匹跟随着他们。这远较传统军队更易于快速行军,更具有机动性。

蒙古军队的机动性还体现在其都是由骑兵组成,没有一个步兵,而蒙古人面对的其它军队的主力都是步兵。除了在草原上积累的快速消灭敌人的运动战等作战方法外,如前所述,与西夏的交战,也让成吉思汗拥有了更多的汉族工匠,掌握了一种针对坚固城墙的战法。

蒙古军队的特性和成吉思汗卓越的统帅才能,在随后的对金战争中进一步彰显。

蒙古骑兵 (shutterstock)

战前周密准备

有人曾说“金朝如海,蒙古如一掬细沙”,所以金国人不害怕蒙古人的进攻。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细沙”填平了“大海”,之所以如此,不仅在于成吉思汗和蒙古人的骁勇善战和他们的独特性,更在于他们战前做好了充分准备,做到知己知彼。

金国在灭辽国后,疆域辽阔,南抵秦岭淮河,西靠陇西秦安六盘山以东,北至大兴安岭东坡向北到黑龙江上游,东至松花江而下至今天俄罗斯远东的阿穆尔河口滨临鞑靼海峡,国土面积有361万平方公里。换言之,其国土面积涵盖今天的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安徽、湖北的部分地区。在北方,为了防范蒙古人的袭扰,金国在金蒙交界处修筑了一条长达3000余里的长城,而这是成吉思汗所要面对的挑战。

为了攻打金国,成吉思汗对内广纳和任用贤才,勤修军事,对外除了征服西夏、收服蒙古国周边势力、翦除金国的外援并同时保障后方的安全、打开金长城西部的缺口外,还招纳为金守卫界壕的汪古惕部,与之联姻,使阴山以北地区成为攻金的基地。

此外,亦招纳金戍边将领作为内应,利用各种渠道,搜集金朝的政治、军事情报,同时封锁蒙古内部的情报,掩盖出兵意图等。在出兵前,成吉思汗还派小股部队先行深入探查水源、安营之处和周边环境等。

不过,成吉思汗做的最漂亮的一步是分化契丹与金人,他公开宣称伐金也是为契丹人报仇。被看作与蒙古说同样语言的亲戚契丹被女真灭国后,自是不甘臣服。因此,成吉思汗征金之举获得了契丹人的支持,不少契丹人投奔蒙古人。此后,契丹人更成为蒙古伐金的助力。

成吉思汗攻金前降伏西夏,割断金的臂膀,又招降汪古惕部,使之成为南下的向导,再联络契丹人,使其从金国内部生变,种种举措,无不彰显出成吉思汗是位伟大的战略家。

与此相对的是,金国无能的卫绍王虽知晓成吉思汗有不臣之心,但却仰仗自己远超蒙古的力量以及长城的存在,而未将蒙古人放在眼中,对成吉思汗疏于防备,对提醒自己的大臣则予以囚禁,武备退化和经济衰退、财政困难却不自知,而其主要兵力均布置在金宋边界。因为就在1206年,宋朝派兵攻打金国,但战败,双方在1208年签署了《嘉定和议》。

根据《金史》记载,卫绍王即位后,境内频出异象,有地震、流星、出现黑气、大旱、日食等,这似乎在预示着金国政权正在被上天抛弃。

女真族男子狩猎图。15世纪绘画作品。(公有领域)

首战乌沙堡 初败金国

1211年春,成吉思汗率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个儿子,领兵十几万出兵伐金。金国的卫绍王得知成吉思汗率军进攻金国,大为吃惊,立即派西北路招讨使粘合合商量议和,但被成吉思汗拒绝。卫绍王不得不紧急召集大臣们商讨对策。此时在西北守卫的是平章政事独吉思忠(本名千家奴)和参知政事完颜承裕。这两人的地位都等同于宰相。

与此同时,成吉思汗及蒙古大军在据守在居庸关外边堡的汪古惕部的带领下,绕道长城西端,转向东南,直奔位于今天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的乌沙堡,这座堡垒是由金国的平章政事独吉思忠为了防止蒙古人突破长城,于1210年修筑的,并集结兵力于乌沙堡后的乌月营。当时,成吉思汗曾命令哲别突袭歼灭修筑乌沙堡的金军。

蒙古军撤离后,金人重建乌沙堡。乌沙堡易守难攻,并附有暗道与乌月营相通,加上独吉思忠亲自率兵守卫,蒙古军攻打了一百余天都没有攻下来。焦虑中的成吉思汗登上旁边的小山,向上天祈祷道:“长生天,金杀我宗亲,若天许我报仇,请神助我。”祈祷完后,他隐约看到了乌月营的炊烟,遂知晓其所在。

成吉思汗马上派大将哲别迂回于乌沙堡之后,直取乌月营。此时是七月。不久乌月营被哲别攻破。因乌月营失守,乌沙堡失去了防御的作用,金统帅独吉思忠只好率兵向东撤走。成吉思汗占领乌沙堡之后,将其摧毁。首战乌沙堡的胜利,让蒙古人士气大振,他们修整一个月后继续向前挺进。

自此,蒙古军分兵两路:东路由成吉思汗亲率,趋中都;西路由成吉思汗之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率领,趋金西京(今山西大同)。彼时金国沿袭辽国的五京制,即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南京汴京府(今河南开封)和中京大兴府(今北京)。

再战会河堡 大败金兵

独吉思忠因乌沙堡与乌月营失守,被解职,由完颜承裕来主持西北军事。完颜承裕当时屯兵在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当时,县城中的土豪请求以当地的土兵为前锋,以行省兵为声援,与蒙古人交战,但完颜承裕担心缺少援助,不敢用这个办法,只是询问去宣德(今宣化)的道路。土豪嗤之道:“溪涧曲折,我辈谙知之。行省(指完颜承裕)不知用地利力战,但谋走耳,今败矣。”

当晚,完颜承裕率兵南行前往宣平(今张家口,宣德下辖的县),蒙古军队随即而至。蒙古军在此遇到了前来增援的西京守将胡沙虎的七千精兵,这七千人在野狐岭与蒙古近十万大军激战一日后,傍晚才溃散。蒙古人攻占了野狐岭,劫掠财物后离去。随后,蒙古军又夺取了大水泺、丰利等县。

完颜承裕集结了30万大军(号称40万)在宣平的会河川(今河北万全西)一带,以抵御蒙古人的进攻。在战役打响前,金国派石抹明安去与成吉思汗谈判。石抹明安是契丹人,他在成吉思汗的劝说下,向其投降,并提供了金军的布防情报。

在分析敌情后,成吉思汗决定采取集中突破战术,他亲率中军进攻会河堡(今河北怀安)各寨,命木华黎率左军从獾儿嘴(今得胜口北之山嘴一带)通道发起突袭。从早到晚打了一整天,金军战力顽强,蒙古军没有任何进展。

翌日攻击前,木华黎在众军前向成吉思汗立誓:“彼众我寡,不致死,不能克也!”士气高昂的蒙古敢死队在木华黎带头冲锋下,一路杀向完颜承裕的中军大营。成吉思汗随之指挥大军冲入敌阵。金兵由于指挥调度不利,人心涣散,四处奔逃,将军完颜九军战死。

完颜承裕逃到会河堡,还没来得及喘息,就被蒙古军队包围。激战后,金军几乎全军覆亡,完颜承裕只身逃走。此役蒙古人以10万兵马战胜了至少30万的金军精兵,其强悍的战斗力震惊了金国。完颜承裕被免去宰相之职,换上了以多谋著称的徒单镒负责蒙金战事。与独吉思忠兵败被免官不同的是,完颜承裕败得如此惨烈,却只被降职为咸平路兵马总管。金主的赏罚不明,也让军队内部士气低落。

1211年蒙金战争,蒙古军于野狐岭战役消灭金军40万。图片出自《史集》。(公有领域)

攻克西京和东京

八月取得会河堡胜利后,九月,东路蒙古人又攻占德兴府(今河北涿鹿),居庸关守将遁去,哲别遂率军进入居庸关,进抵金中都(今北京)城下。中都戒严。徒单镒派来的援军有来自东北的两万以及河北术虎高琪的3000兵马,金国黄河以北的空虚可见一斑。因中都城垒坚固,有重兵防守,蒙古军攻城失利撤围,遂攻掠京畿地区而去。

《金史》上说,“是时,德兴府、弘州、昌平、怀来、缙山、丰润、密云、抚宁、集宁,东过平、滦,南至清、沧,由临潢过辽河,西南至忻、代,皆归大元。”成吉思汗所率领的蒙古大军之勇猛如此。

而蒙古西路军在成吉思汗的几个儿子的带领下先后攻掠云内(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东南)、东胜(今托克托)、朔州(今属山西)等地,并在十一月攻克西京大同,金国西京守将胡沙虎闻蒙古军至,弃城而逃入中都。

其后,两路蒙古军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掳掠了大批人、畜和财物后撤到金国北部边境,被掳掠的人中就包括蒙古急需的各方面的汉族人才。

此时,有在霸州的契丹人舒穆鲁额森为报金灭辽之仇,率百余人投降成吉思汗,并献计攻打金国的根本东京(今辽宁辽阳)。成吉思汗从其计,派左军统帅哲别进攻东京。十二月,哲别进攻东京,首攻不克,遂佯退500里,后乘守军疏于戒备,以轻骑昼夜兼程驰还,一举袭克,大掠一月回师。

成吉思汗1211年针对金国的攻势以蒙古军队的胜利结束。不过,彼时蒙古人伐金仍侧重于将敌歼灭、毁坏城池,然后劫掠财物、人员而还,是以,蒙古人走后,破败的城池重新被金人占领、重建。至于被蒙古俘虏的金军官兵,则被重新整编、保留其职务,负责押运财物等工作。能忠心者,则分配到蒙古军的战斗部队。

由于蒙古缺乏技术工匠,俘虏中凡是有一技之长的,蒙古人都允许其带上家眷,予以安置。如此,加上此前攻打西夏时俘获的汉族匠人,蒙古军中为其打造各种生活及战斗用具的匠人日益增多,进一步增强了蒙古军队的战斗力。

喜获擅兵法的猛将郭宝玉

在成吉思汗发动针对金国的第一年的攻势中,还喜获一员汉人猛将。他就是通天文、兵法、善骑射的郭宝玉。他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代,金朝末年,他被封为“汾阳郡公”兼猛安(猛安:金初期女真族军队组织名称,辖3000户。金军南下中原时,有些猛安迁移于河北、山东一带,授田定居,相当于地方组织),领兵驻扎于定州(今河北定县)。1211年,木华黎打败金将独吉思忠后,郭宝玉率其所辖部投降了蒙古军。

木华黎将通兵法又了解中原情况的郭宝玉引荐给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就向他询问攻取中原的策略。郭宝玉说,中原地区金国的势力仍很大,不可轻视。应先征服西南地区的吐蕃、南诏国等,然后利用这些力量攻击金国,一定可以统一中原。

他还向太祖献策说:“建国之初,宜颁新令。”成吉思汗听从了他的建议,颁布了五条新的命令,如行军作战,不得枉杀无辜;除对有重罪的囚犯可处死刑外,其他犯人可量情处以杖责;军户,蒙古、色目人每丁起一军,汉人有田四顷、人三丁者签一军;年十五以上成丁,六十破老,站户与军户同,民匠限地一顷;僧道无益于国、有损于民者悉行禁止之类。

因为郭宝玉足智多谋,是以颇受成吉思汗的器重,被视为心腹。其后,他随木华黎领兵南下,又随成吉思汗西征,为其出谋划策。因为屡立战功,被任命为断事官。1226年在蒙古军队东还途中,因病卒于贺兰山军营中。@*#(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蒙古秘史》
《元史》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中国历代战争史》(元朝) 台湾出版
《金史》

点阅【成吉思汗】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张宪义

更多内容: 大纪元史海钩沉频道,向读者介绍中国和世界历史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0/28/n12508972.htm

史海钩沉 | 既是“于青菜”又是“于青天”——清朝廉吏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山西人。他是清朝著名的廉吏,45岁才出来做官,当过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较高层级则为藩臬按察使、布政使二司、督抚大员。到哪他都勤政廉洁,到哪都深得民心。史书对他的评价是:“得民心如此,古史罕见。”

三度受举荐为“卓异”

清代中央和地方官的考核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对所有官员都要按期考核,“卓异”是清朝对官员考核之后的一个顶级的总结,也是对官员的一种高度肯定。于成龙短短二十多年为官,总共三次被举荐为“卓异”,这在千百年来的官场都是难得一见的。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因为治理罗城,政绩卓著,首度被广西巡抚金光祖和两广总督卢兴祖举荐为“卓异”,并升任为四川合州知州。

于成龙当罗城县令时,县中居民只剩六户,遍地榛莽,没有城郭,没有官邸。于成龙却坚持留下来与百姓同甘共苦。一味地为百姓着想,如捕治盗贼,宽免徭役,筹建学校、成立养老院,依次施行兴利除弊的措施。他在罗城当了七年县官,县中大治。

康熙六年(1667年),他到任合州以后,严禁官员剥削百姓。为了使荒芜的土地开垦,规定土地为最先耕作的人所占有,同时要求各县注意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的具体困难,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耕田和种子,并明确规定三年不收田租。一个月内,合州人口便增加至一千余户。

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升任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当时黄州治安问题严重,影响地方安定和居民生活。他体察民情,秉公处理地方上的疑案、悬案,使许多错案得到平反,于成龙再次因为政迹卓著被湖广巡抚张朝珍举荐为“卓异”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出任福建按察使。当时清廷实行“海禁”政策。地方官员不顾连年兵祸,时常以“通海”的罪名兴大狱。他得知此事后,提出重审这些案件,在他的主导下,一千多名无辜百姓得以平反并释放,于成龙因为此事而第三度被举荐为“卓异”

此外,隔年(1679年),于成龙升任为福建省布政使,福建巡抚吴兴祚并专疏向朝廷举荐,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

“于青菜”终年不知肉味

于成龙勤政廉洁,无论身居何种职位,始终不改节俭作风,“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日食粗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人称“于青菜”。百姓对他既敬畏又爱戴。他不仅自己生活清苦,也要求家人和仆役尽量俭朴。不论在何处,从未携带任何家眷随行,他的妻子阔别二十年以来只见面一次。

于成龙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去世。受命替他治丧的官员看到他的寝室中,“床头敝司中惟绨袍(粗丝做的袍子)一套。堂后瓦瓮米数斛,盐豉数器而已”,见者无不恸哭失声。“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纸钱)至者日数万人。”“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康熙感叹道:“居官如于成龙者有几?”称其为“天下廉吏第一”。后归葬山西,谥号“清端”。

“于青天”办案有智慧

于成龙在诉讼、断狱方面,擅于从细节上挖掘问题。据《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于成龙对待罪犯,主张慎刑,以训育为主,采取“宽严并济”和“以盗治盗”的方法,成效明显。他常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秉公处理地方上的疑案、悬案,使许多冤案、错案得到平反,老百姓称他为“于青天”

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卷九中,有一篇名为“于中丞”,记述了两件于成龙破案的故事。

注重细节 破案如神

于中丞成龙到所辖地区高邮巡视,正好碰上一个大户人家嫁女儿,富裕的乡绅给女儿准备的妆奁非常丰厚。这样的大手笔可能触动了城里的贼伙,晚上就穿墙越户,把所有妆奁物品扫劫一空。

大户报案了,可是州官却破案无方。正好碰上于中丞来视查,他仔细研究了一下案情,便下令把城门关闭,只留一道门让行人出入,并派几个吏目守着,看到有装载物品的车辆就严格搜查。又贴出告示,通知全城的人都回到户籍所在的住所,等待次日查点搜寻,务必要找出赃物来。于中丞并且暗暗嘱咐吏目:如果有多次进出城门者,就先捉起来。

第二天中午,抓到两个人。这两人除一身行头之外,并无其它行装。于公说:这是真盗。二人大呼冤枉,并且不停地诡辩。于公命吏目解开他们的衣服查看,看到两人的衣袍内都穿着两套仕女的服饰,经大户人家指认,都是妆奁中物。

原来是盗贼知道第二天要全城大搜查,他们担心自己在劫难逃,因此急于转移,但是偷盗的物品太多,难以携带齐全,所以暗地里把最昂贵的丝绸女装穿在身上,再罩上男袍,然后装作若无其事地多次进出城门,以为这样就神不知鬼不觉了。没想到于公办起案子来如此精到,简直是滴水不漏,大处小处都设想周全,让盗贼无所遁逃。

办案办到邻县

于公担任县令时,一次要到邻县。那天早晨,他们一行人走到城外,看见前方有一群人,形迹颇为怪异,其中两人用床板抬着一个人,那人盖着大被,枕上露出些许头发,头发上还簪着一支凤钗,显见是个女子。那女人侧躺在床上。有三四个健壮的男子在床两边跟随着,并且轮流用手去塞(掖)被子,好像怕被子被风吹开似的。才走一会儿,他们就在路边歇息,然后换另两个人来抬。

于成龙越过他们后,就派遣随从回去问他们,他们说是妹子病得很厉害,准备送回夫家去。于成龙没说什么,等走了二三里路,又派随从绕回去,查看他们进了哪个村。随从尾随他们,只见那些人到了村中一所屋舍前,两个在门口等候着的男子把那些人迎入屋内。

随从回来把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于成龙。于公问该县县令说:“城中该不会发生抢劫掠夺的事吧?”县令说:“没有。”当时朝廷考核官员的条例很严格,所以上上下下都忌讳谈盗贼这个话题,即使家人被盗贼劫杀,也极力隐瞒忍耐,不敢说出来。

于成龙回到驿馆,派家中仆役细细察访这事,果然有一富贵人家被强盗抢劫了,主人也被烧烙致死。于成龙叫那主人之子前来,想问明情况,但主人之子不承认有这回事。于成龙说:“我已把大盗捕获了,我们就专讲盗贼的事,此外没有其它事了。”这时公子才叩头哀泣,请求替死去的父亲报仇。

于成龙就找来县令,让他派强壮的差役在四更天出城,直奔那村中房舍,结果捉回了八个人,一审问全都认罪了。问那病妇是什么人,强盗招供说:“那一夜我们正好都在妓院,所以跟妓女合谋,把抢来的金子放置床上,让那妓女抱住躺着,打算到安全的地方再瓜分。”大家对于成龙断案如神都感到很佩服。

州郡中有人问于成龙是怎么揣度案情的,于成龙说:“这很容易,只要细心去体会就成了。首先,哪里会有少妇躺在床上,允许别人把手放进被子底下的?而且需要几个人轮流抬,那就表明床上放着很重的东西;看他们交替用手护被子,就知道被子里必定有玄机。还有,如果病妇昏迷不醒送到婆家,必然有妇女在门口迎接,但我们只看见男子出来,不见其他人,而且那些出来迎接的人也不觉得惊异或好奇,也没有人多问一声。这些现象都与常理不符,所以就可以断定他们就是盗贼了。”@

(《清史稿·列传六十四》)

责任编辑:李梅#

更多内容: 大纪元史海钩沉频道,向读者介绍中国和世界历史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9/13/n12399763.htm

史海钩沉 | 唐朝王爷李皋德才兼备 乱局中逢战必胜

唐朝安史之乱后,唐皇增添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间,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但与安史之乱前的大唐盛世相比,中央政府并不能完全控制节度使,因此,唐朝中后期时有节度使叛乱。而在中唐的乱局中,一位“战王爷”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他一方面是彻彻底底的大唐皇室宗亲,是让贪官们心惊胆颤的世袭王爷,另一方面他德才兼备、为人至孝,还是当时无可争议、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统帅。不仅如此,他还有各种奇思构想,精通各种器具,是唐代有名的军工大师。他姓李名皋。

李皋,字子兰,唐太宗李世民的五世孙、曹恭王李明的玄孙、曹王李戢之子。凭借着其皇室背景,他在年少时就补任太子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十一年(752)继承曹王王位,任都水使者,后任秘书少监,因为他足智多谋、办事干练、能力强,其俸禄一直与正职的相同。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以奉母至孝闻名的李皋护着母亲郑太妃逃往民间,后借机跑到蜀地,拜见南逃至此的唐玄宗,并迁任左领军将军。在此期间,二十多岁的他眼见家国遭受涂炭,迅速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国之栋梁。

唐朝发生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唐朝因此由盛而衰。图为唐人《明皇幸蜀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皋护着母亲郑太妃逃往民间,后借机跑到蜀地,拜见南逃至此的唐玄宗。图为唐人《明皇幸蜀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心中以百姓为重

唐肃宗上元初年(760),京师大旱,物价飞涨,一斗米要价数千钱,很多百姓无钱买米,所以饿死者很多。对于李皋这样靠俸禄过活的官员,自然也是入不敷出,无法养家,他遂上书请求调任外官,但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无奈之下,李皋故意犯了个小差错,由此被贬为温州长史。不长时间,就代管州的事务。

当年庄稼欠收,出现粮荒,恰好温州官府粮库存有数十万斛米,李皋就打算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下属害怕担责,就叩头乞求他等候皇上的旨意,再行决定。李皋却说:“一个人一天不吃饭就会死的,哪里有时间上奏朝廷等待回复?如果牺牲我一个人可以救活数千人,哪有比这更值得的呢!”于是他下令开仓放粮,同时派人飞马进京呈上奏章,以擅贷之罪请求处罚。天子看罢奏章,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下诏予以嘉奖,并加少府监职衔。

弹劾不孝之子

一天,李皋到属县巡视,路遇一名头发花白的老妇低头垂泪。李皋内心被触动,便上前温语询问原因。老妇说:“我是李氏家的妇人,有两个儿子,一名李钧,一名李锷,他们在外做官二十年不回来,也不赡养我,我现在穷的实在是没办法活下去了。”

当时李钧任殿中侍御史,李锷任京兆府法曹,两人都以文章登科,名重一时。李皋叹道:“‘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然后可以学文。’像他们两个如此不孝顺老母亲的人怎么可以置身于列卿之间?”因此上奏章弹劾,两人最终被除名永不录用。

身遭陷害 笑对母亲

其后,李皋被改调为处州别驾,代理知州,以施行良政、成绩斐然闻名四方。不久,他被上调到京城,还未等皇帝召见,就因为上书论述为政之道,触了某个高官的霉头,遂又被外放为衡州刺史。没多久,又遭人陷害,被弹劾贪污,遭到御史调查,随后被贬为潮州刺史。

彼时,大臣杨炎正好被贬谪到道州,他深知李皋为人正直坦诚,也知晓他被贬的原委,遂在其当了宰相后,重新任命李皋为衡州刺史。

在李皋犯事被御史审查时,为免母亲担忧,就每日穿着平民服饰出府,去官府接受调查,回到府中则换上官服,言谈举止一如平常,因此母亲对所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在被贬到潮州时,他还高兴地告诉母亲是升迁,等到冤屈得昭雪,官复原职,他才哭泣着告诉母亲所发生的一切,并说“不是很重大的事情,所以自己不敢禀告,恐母亲挂念不安”。奉母至孝若此。

等到冤屈得昭雪,官复原职,李皋才哭泣着告诉母亲所发生的一切。示意图,图为明仇英画二十四孝《朱寿昌弃官寻母》局部。(公有领域)

智勇无双 收服叛将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李皋迁任湖南观察使。他的前任辛京杲以贪婪残暴闻名。其手下曾有名镇守邵州武冈县的将领,名叫王国良,非常有钱。辛京杲想将其钱财据为己有,就找了个理由要处死他。王国良十分恐惧,遂散钱财招人据县城反叛。他的同僚们去讨伐他,但一年也没有打败善于行军布阵的王国良。

李皋到任后,派人给王国良送了封书信,信中写道:“我看将军并非想谋逆,乃是因为遭到谗言嫉妒被构陷。如今将军遇到了我,何不速降?我与将军同为辛京杲所害,但现在的我已经得到昭雪,我并不想持刀杀将军。将军如果不愿降,那我只能以阵术破将军的阵法、以攻法屠将军占据的县城,而这绝非将军所愿意看见的。”

王国良看到书信后,且忧且喜,遣使请降,但内心仍在犹豫。收到降书后,李皋即日前往受降,途中得到密报说王国良军中生变,所说的可能是诈降。李皋道,“内中不是你们这些人知晓的”,遂留下麾下兵士,单人独骑假称使者,进入王国良大营中。

待王国良召使者进入,李皋在军中高声喊道:“有人认识曹王吗?我就是。国良为何还不速降?”军兵愕然。有认识曹王的上前打量了一番,确认正是曹王。王国良马上俯身叩头请罪,李皋将其搀扶起来,执手相约为兄弟。随即,王国良尽毁攻守的装备,将府库中的东西发给兵士,让他们仍旧归家种田。很快皇帝下诏赦免了王国良,还给他赐名惟新。

平定叛乱 无往不胜

唐德宗即位后,力主削藩。建中二年(781),母亲去世,李皋服丧,伏灵柩到江陵。正赶上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反叛,德宗下诏起复李皋为左卫大将军,命他即刻返回湖南。他忍住悲痛,重新披上战袍。

不久后,加散骑常侍。其后,德宗又升李皋为江南西道节度使、洪州刺史、御史大夫,以应对图谋叛乱的割据淮西(今河南汝南)的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李皋到达洪州后,首先做到知人善用,提拔了曾立过战功、有策谋的伊慎、李伯潜等人为大将,命王锷统率中军。此外,他还下令修缮铠甲兵器,打造战舰,整顿二万兵马。

当初,伊慎曾率领江西兵马跟随李希烈平定襄州,李希烈反叛后,担心李皋任用伊慎,就暗中派人赠送给伊慎铠甲,还故意将伪造的双方往来书信丢失。皇上听说后,以为伊慎与叛军有勾结,就下诏遣使杀掉他。对伊慎十分信任的李皋上书为其担保。彼时,恰好叛军来叫阵,皇帝派来的中使又至,李皋就勉励伊慎奋力杀敌,以证清白。身为前锋的伊慎不负所望,在李皋率军相助下,大破叛军,斩首数百人,这才自证清白。

此后,叛军又在蔡山设堡垒,李皋观察后认为地势险峻不可攻,乃对外号称要西取蕲州(在今湖北省),还下令准备战舰,分兵傍南涯,与舟师溯江而上。叛军遂以老弱守卫堡垒,主力则沿江跟随着战舰,南北与李皋军相对。在战舰离开蔡山三百余里后,李皋令步兵登船,顺流东下,没几日就攻克了蔡山。叛军主力急忙回撤解救,也被消灭。随即,李皋军进攻蕲口,又取黄州,斩首千余人,唐军军威更振。

随即,李皋军进攻蕲口,又取黄州,斩首千余人,唐军军威更振。(曹醉梦制图 / 大纪元)

李希烈反叛时,泾原节度使朱泚因其弟朱滔谋反而被软禁于京城。泾原兵路过长安时,因赏赐不周 ,挟持节度使姚令言哗变。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推举朱泚为首领,史称“泾原之变”。在德宗居奉天时,淮南节度陈少游强取盐铁使包佶负责押送的盐铁钱八百万贯,并以此资助李希烈,运钱的船只正好经过蕲口。彼时李希烈已屠汴州,便遣骁将杜少诚率一万步骑来袭蕲口、黄州,以封堵长江航道。李皋即刻派伊慎率七千兵马抵御,两军在永安戍相遇。伊慎大败杜少诚军。李皋以军功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五百户。

在德宗从奉天逃到梁州后,李皋因皇上蒙难在外,不敢居住在城府内,“乃于西塞山上游大洲屯兵”,将附近开辟为集市,商贾纷至沓来。德宗又加其为工部尚书。

等到德宗返回京师,李皋又派伊慎、王锷率兵包围安州,但进攻累日不下。李希烈还派自己的外甥刘戒虚率八千兵马来支援。对此,李皋命李伯潜分兵在应山阻击援兵,俘获刘戒虚和两名大将、二十名裨将,杀敌千余。李皋将刘戒虚等人绑到安州城下劝降,城中将领知道大势已去,遂出降。

此后,李希烈又遣兵增援随州,李皋令伊慎在历乡大破之,随即平定了静、白雁等关。李希烈十分恐惧,乃罢兵。

李皋几战取胜的意义在于,一气打通被李希烈切断的与唐王朝的联系通道,南方的物资补给不需要再耗费财力地从宣、饶、荆、襄各州取道武关北上,而是源源不断送到前线。这对于平定北方叛乱意义重大。

贞元初年(785),李皋被任命为江陵尹、荆南节度使,李皋屡次击败李希烈的进攻,收复数州,“江汉倚(李)皋为固”。没过多长时间,李思登以随州降。

在平叛过程中,李皋率军一共攻下四个州、十七个县,打了大小十余场仗,歼灭五万多叛军,未曾有过败绩。其威名不仅让各路藩镇节度使不寒而栗,而且也让当地百姓敬服,因为其军队莫说扰民,所过之处连庄稼都不敢踩。

淮西既平,战功卓著的李皋却只向德宗提了一个要求,请求允许他护送母亲的灵柩到东都洛阳安葬。奏疏送到长安,德宗读着就掉了泪。其后,德宗派遣中使吊唁,赠其父官职为右仆射、母亲为曹国太妃。安葬完毕李皋入长安觐见,旋即奉诏回镇,“出东都以拜墓”,为时人所称赞。

在平叛过程中,李皋率军一共攻下四个州、十七个县,打了大小十余场仗,歼灭五万多叛军,未曾有过败绩。(曹醉梦制图 / 大纪元)

李皋在 节度使不言叛

淮西乱事平定后不久,新任节度使陈仙奇即遭别将吴少诚杀害,淮西再度脱离朝廷掌控。贞元三年(787年)十月,德宗以襄、邓二州为战略要地,授李皋为山南东道节度、襄邓郢安唐等州观察使(山南东道节度使)兼襄州刺史,另割汝、随二州隶属山南东道镇下。

李皋在辖地勤练兵卒、储备粮草,又购置回鹘马匹以扩充骑兵,定时举行大规模畋猎以练兵,吴少诚十分忌惮,再不敢反叛。

宗臣之英

李皋生性勤俭,知人疾苦,能听谏言,知人善用,赏罚必信。他曾设计制造战舰,即用人力踏动木桦为推进机,使得航行速度加快,“所造省易而久固”。南宋时将之大规模运用于战争,称为“车船”。此外,他还造了一种欹器,用来汲水和盛水。

贞元八年三月,即792年4月6日,李皋去世,终年六十岁。唐德宗十分悲痛,辍朝三日,赠右仆射,谥曰“成”。

后唐大臣、监修国史《旧唐书》的刘昫评价道:“李勉、李皋,禀性端庄,处身廉洁,临民莅事,动有美声,可谓宗臣之英也。若夫治军旅,御寇戎,谋必臧,战必胜,则又勉不及皋远矣。”风雨飘摇的唐朝能够度过这段艰难期,李皋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

《旧唐书·李皋传》
《新唐书·李皋传》

责任编辑:李婧铖

更多内容: 大纪元史海钩沉频道,向读者介绍中国和世界历史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1/3/n12523022.htm

史海钩沉 | 柏林新旧机场更替 重温人类空运奇迹

“我们的机场终于可以正常运营了。”柏林新机场CEO达尔德鲁普(Engelbert Lütke Daldrup)说出这句话时,简直让人泪奔,因为实在太难太久了。机场筹划了14年,建设了14年,开张延期9年,预算成本20亿欧元,追加成本突破50亿欧元。

与一拖再拖的柏林新机场相比,当年90天建成的泰格尔机场(Flughafen Berlin-Tegel)简直就是奇迹。新机场的启用意味着泰格尔机场的落幕。11月8日,泰格尔六角形A航站楼的灯光全部熄灭,机场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2020年11月8日,最后一架航班离开泰格尔机场时受到洒水礼待遇。.(Adam Berry/Getty Images)

泰格尔机场的最后一趟航班飞往哪里?是法国巴黎。这不是偶然的行程,而是刻意安排的告别式,因为法国的意义对机场非同寻常。这还要从柏林上空那个最热闹的时期说起。

1945年二战结束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个战胜国分头管辖。美英法占领区在西边,苏联本从东线进攻,就占领了德国东部。位于苏占区的首都柏林也遭到同样命运,西柏林由美英法分管,东柏林则是苏军的天下。

为了击败纳粹法西斯,四国协同作战。战争一结束,共产主义独裁和西方自由民主这两大阵营马上格格不入。苏联在占领区内强制推行共产主义专制制度,并企图用蚕食策略将盟军逼出西柏林。而西方盟军则要把德国建成一个自由民主的新国家。

二战结束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个战胜国分头管辖。位于苏占区的首都柏林也遭到同样命运,西柏林由美英法分管,东柏林则是苏军的天下。(维基百科)

处于苏占区包围之中的西柏林,当时大约有220万居民,他们的生活所需,从食物到能源,几乎全靠从西占区通过陆路和水路运来。一旦被苏联掐断生命线,后果不堪设想。

斯大林看准了这一点,认为有机可乘。从1948年1月起,就反复限制从西占区到西柏林的物资运输。4月起,苏联开始封锁部分陆路交通,尤其禁止把煤运入西柏林。

6月20日,美英法在西占区实施货币改革,引入西马克。三天后,苏占区也针锋相对的实施了货币改革,发行了东马克,并提出让整个柏林都使用东马克,遭到西方拒绝后,苏军立即采取报复行动。

6月23日夜晚,苏占区新闻社突然发出消息:“由于技术问题,苏军运输部不得不于明晨6点起,中断进出西柏林的全部货运和公共交通”。就在23日当晚,西柏林突然陷入漆黑一片,苏军掐断了西柏林的供电,理由是“缺乏燃煤”。

6月24日,连接西柏林与德国西部地区的所有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全部中断,能源和食品也停止了供应。西柏林彻底成了一座强权包围中的孤岛。

斯大林的如意算盘是,等到西柏林山穷水尽时,便会主动屈服,西方盟军也会被迫撤离。苏联把美英法盟军推上了两难境地:

——如果放弃西伯林,意味着把自由之城拱手送给独裁者,自由民主制度在共产主义强权前退缩。

——如果坚守西柏林,意味着要维持全城供给,那就只能突破苏军的交通封锁,这可能导致西方社会在二战结束3年后又一次要和独裁者兵戎相见。

无论哪种选择,都会把西方盟军推入不仁不义的劣势中,苏联正好从中渔利。

苏军的封锁立即引发了民众的抗议和谴责。在50万西柏林人的集会上,市长罗伊特(Ernst Reuter)向西方社会大声疾呼:看看这座城市吧,你们不要也绝不能放弃这个城市和人民!

当时的美军驻德司令克雷将军(Lucius D. Clay)曾想过用武装坦克攻破苏军的封锁线,这一提议被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否决了,他担心武装冲突会引发新的战争。克雷于是想到了连接德国西部和柏林的三条各32公里宽的空中走廊。

四个战胜国在二战后达成协议,美英法可以各自使用其西德占领区内的一条航线和西柏林沟通。通过空运向西柏林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这让苏联无话可说。

1948年6月25日克雷将军发布命令,启用三条空中走廊。同一天,英国外长贝文也发表声明说,不仅要把食品运到柏林人的手中,还要给予他们道义上的支持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6月26日,美国空军第一架运输机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机场起飞,降落到西柏林滕珀尔霍夫(Tempelhof)军用机场,“空中桥梁”行动从此启动。两天之后,英国王家空军也加入进来。英国甚至在本国实行了谷物配给,以保证有足够的粮食运往德国。

当时西柏林每天需要13,000吨燃料,可是最初每天空运750吨物资,包括煤、面粉、奶粉、黄油、土豆、罐装食品、咖啡和医药用品等。

苏联认为用空运养活220万人是不可能的,最多不超过8个星期,西方盟军就会放弃。他们等待着空运行动失败后,西方国家最终屈服。然而,苏联低估了战后德国人奔向自由民主的意愿和勇气,也错误判断了美英法等西方国家抵制独裁的决心和能力。

1948年,被苏联封锁期间,翘首期盼西方盟军空运物资的柏林人。(维基百科)

空中桥梁”行动不仅没有失败,反而效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一个月后,每天空运到西柏林的物资已增加到2000吨。除了把货物运进城,还要把妇女、发育不良的儿童和老人运往西德。

凭借新型雷达系统,空运行动从白天作业改为24小时轮轴转,即使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西柏林的上空依然繁忙,平均每三分钟就有一架飞机降落。

1948年,人们从柏林加托机场停机坪上卸下空运来的物资。(INTERCONTINENTALE/AFP/Getty Images)

位于美占区的滕珀尔霍夫机场成了“空中桥梁”最重要的枢纽,位于英占区的加托小机场(Gatow)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人在那里承担了“空中桥梁”中42%的运输任务。

但是这两个机场还是不够用,西柏林急需第三个更大的机场。地处法战区、曾用来训练空军的泰格尔成为建设新机场的最佳地点。为了赶在冬天之前加大“空中桥梁”的物资运送,法国盟军连同美国专家及德国工人需要在90天内完成新机场建设。

1948年,在柏林泰格尔机场工作的德国女工。 (ACME / AFP via Getty Images)

刚经历了二战洗礼的德国首都百废待兴,施工条件恶劣,人力物力严重不足,但困难挡不住追求自由的意志,众志成城,成批的建筑材料通过“空中桥梁”运送过来,成千上万的柏林女工也都赶来帮忙。

1948年8月5日泰格尔机场动工,90天建成,其中2.5公里长的飞机起降跑道,创造了当时的欧洲最长跑道纪录。1948年11月5日,一架道格拉斯C-54运输机首次降落在泰格尔机场,柏林第三个“空中桥梁”机场投入运行。

新机场刚建好,寒冷的季节也到了。斯大林认为,缺乏煤和燃料,西柏林和西方盟军无论如何也熬不过这个冬天。

确实,空运来的煤炭有限,西柏林每天的供电降到两小时,居民的取暖也成了严重问题,城市公园和街道上的树木都被砍光用作燃料了。由于大雪和浓雾,飞行员执行任务非常困难,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减少运输频率。

从德国西部的法兰克福、汉堡和汉诺威通往柏林的三条“空中走廊”被分为五层,每层飞行路线之间的距离只有500英尺。美英法联军的飞机从平均每三分钟降落一次,加快到每90秒降落一次。飞行员只有一次机会,如果降落不成功,就必须驾驶着装满货物的飞机返航。

这不但要求飞行员技术娴熟,还需要后勤供应的及时配合,以及地面指挥的合理调度。“空中桥梁”行动在技术、组织、物流和后勤保障方面创下人类空运史上的奇迹。

用手帕做成小降落伞,为孩子们带来糖果的飞行员哈尔沃森(Gail S. Halvorsen)。2005年他重返法兰克福,纪念那段难忘的历史。(TORSTEN SILZ/DDP/AFP via Getty Images)

1948年圣诞节,美国飞行员动员国内的亲朋好友捐献了53,000份圣诞礼品,让西柏林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节日氛围。飞行员哈尔沃森(Gail Halvorsen)还想出一个主意,用手帕制作了装有巧克力和糖果的小降落伞。每次飞机快要降落时,他就把挂满糖果的小降落伞从空中抛给欢呼的孩子们。

哈尔沃森说,他这样做是为了让战后困苦的孩子们多一点快乐。后来,越来越多的飞行员仿效哈尔沃森的做法,空运飞机从此获得了“葡萄干轰炸机”的甜蜜称号。

西柏林人不屈不挠地熬过了严冬。转眼复活节到了,1949年4月16日,盟军飞行员来了一次空中复活节游行,他们在24小时里用1,398架飞机向西柏林运送了12,849吨物资,平均每60秒降落有一架飞机,创造了柏林空运史上的最高峰。

就这样,土豆、面粉、燃煤、汽油等物资被源源不断地运进西柏林。空运量从每天2,000吨增加到12,000吨。14个月的“空中桥梁”行动,共有约57,000人参与,运货总量达到230万吨。

盟军决不放弃西柏林的意志击破了苏军的阴谋,1949年5月12日,苏联放弃了对西柏林的封锁。“空中桥梁”行动一直持续到9月30日。在最艰苦的日子里,西柏林得到了全世界的大力声援,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的空军也加入了这次史无前例的壮举。

72年前的“空中桥梁”行动,成为自由世界联手抵抗专制的成功典范。泰格尔机场在危难中诞生并顺利完成使命。空运行动结束后,鉴于不断增加的客流量,泰格尔机场投入了民航事业。1960年1月2日,法国航空首先将泰格尔机场纳入飞行计划,成为首家在此运营的航空公司。

1970年,设计师为泰格尔机场定制了独特的六角形航站楼。当初,这个设计在众多方案中以满分的成绩脱颖而出,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乘客最快登机。有飞行常客计算过,从出租车到登机区的最短距离只有15米。“将来不可能再有这么短的登机距离了”,往来柏林的乘客经常这样感叹,对泰格尔机场依依不舍。

2020年11月7日,所有常规航班最后一次在泰格尔机场起降。当晚,机场代码TXL从全球航空系统中删除。11月8日下午,最后一趟航班——法航空客A320从这里飞往巴黎,表达对法国的致意,对那段历史的致意。

滕珀尔霍夫机场的空中桥梁纪念碑修建于1951年,纪念碑的形状像个叉子,三条主线象征美英法三国空军,呈弧形伸向空中,正好与法兰克福机场边一个一模一样的纪念碑遥相呼应。 (MICHAEL KAPPELER/DDP/AFP via Getty Images)

至此,在“空中桥梁”行动中担当重任的三个机场都已功成身退:加托机场于1994年关闭,被改建成军事历史博物馆;滕珀尔霍夫机场于2008年关闭,现已成为柏林人运动休闲的公园。

泰格尔机场将被改建成拥有5,000多套公寓、可容纳一万多人的新城区,包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上千家公司和机构将在此找到他们的位置。六角形的A航站楼,将变身大学科研中心,项目负责人想要把创业者、学生、投资者、实业家和科学家都聚集在此处,让泰格尔的生命力继续延续。

那段惊心动魄而又温暖人心的空中救援行动,已成为历史中的辉煌一笔,记录下全世界联手抵制共产主义独裁的智慧和勇气,始终闪耀着追求和平自由的人性光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也是当今世界里,人们所需要的。

责任编辑:周仁

更多内容: 大纪元史海钩沉频道,向读者介绍中国和世界历史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1/9/n12535248.htm

史海钩沉 | 【诗话趣闻】范仲淹论“手滑”

盗贼入侵,地方官非但不抵抗,反而筹集钱财,厚赠群盗。此事引起朝廷震怒。是否要诛杀地方官?当着宋仁宗的面,范仲淹富弼争论起来。罢朝后,富弼怒问:“你要作佛吗?”范公笑着劝慰他,其中说了一个词“手滑”。多年以后,另一大臣考证《资治通鉴》,找到了“手滑”说法的源头。

宋朝时,高邮是淮南的交通要道,朝廷在此地派驻军队镇守。庆历三年(1043年),一群盗贼剽劫淮南,将要路过高邮。当时的高邮知军是晁仲约。他揣测,凭着官军的力量无法阻挡,于是以官方的名义下了一道文告,谕告当地的富裕百姓捐献金帛财物,牲畜,备办佳肴美酒,派人犒劳盗贼。晁仲约厚赠盗贼礼物,对方满心欢喜地收下后,就径直离开了,没有再去劫掠行暴。

此事传到京师后,引发朝廷大怒。富弼主张诛杀晁仲约,以正国法。而范仲淹想要赦免他。在宋仁宗面前,二人激烈地争论起来。

富弼说:“盗贼公然劫掠,而守臣不能应战守护一方,反而使百姓筹集钱财馈赠盗贼,按照国法理当诛杀。若不处决,以后郡县就没有大臣肯守护地方了。我听说高邮的百姓痛恨盗贼,恨不得吃了他们的肉,愤怒之情难以言表。”

范仲淹说:“倘若郡县兵械准备充足,足以迎战防守,遇到盗贼攻击,却不抵御,又进行贿赂,按照国法确实应当诛杀。然而,如今的高邮没有兵力,没有武器,遇到盗贼袭击,仲约作为大臣,理当应战御敌。然而事态情有可原,屠戮大臣,恐怕不是制定国法的本意。出于小民之情,筹集一些财物,能够免于杀掠,或有庆幸之处。至于说,百姓愤怒到要吃盗贼的肉,这个传闻实在太过了。”

宋仁宗听到这番话,心中释然,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晁仲约由此幸免一死。

罢朝之后,富弼心里非常愤怒,对范仲淹说:“如今我们正要弘扬律法,你却多方阻挠,这样如何治理百姓?”,又说到:“范六丈,你是要作佛吗?”(范仲淹在家排行老六,通俗地说,“六丈”就是“六大爷”的意思。)

范仲淹笑着说:“怎么说作佛呢?我的话是有道理的。你稍安勿燥,我给你说一下。”接着,他悄声地说道:“自从大宋开国以来,历朝皇帝都不肯轻易诛杀大臣,这本来是一件盛德之事,怎么能轻易破坏?我和你在同僚之间,同心同德者没有几人。皇帝的意愿游移不定,这么轻易引导人主诛杀大臣,那么日后一旦手滑,即便是我们也不能自保。”

范仲淹不希望破坏这一条,也不希望富弼身为朝臣,引导天子滥杀大臣。一旦天子习惯了,哪天做出失误的决定,大臣就会遭殃。富弼听了,终是不以为然。

后来,范仲淹到陕西赴任,富弼出任河北。范公自己恳求镇守边关。富弼从河北回来后,来到国门,但是守城者接到命令,不准放富弼进去。

富弼反复揣测,始终想不明白朝廷的意思,整夜惶恐,难以成眠。他绕着床铺,感叹地说:“范六丈真是圣人。”手滑,则是说一个人惯行某事,任意而为,难以自制。

追溯“手滑”的来历,北宋大臣吴开考证了《资治通鉴》。大唐开成五年(840年),唐文宗驾崩后,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与宰相李珏、杨嗣复要立皇太子李成美为帝。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矫诏废了李成美,改立李瀍(后改名李炎),是为唐武宗(814年—846年)。在他们的谗言下,唐武宗下令赐死李成美,诛杀杨贤妃、李溶,以及刘弘逸、薛季棱。又派使者前往潭州,诛杀杨嗣复和李珏。

岐阳公主的驸马杜悰(794年—873年)获悉消息,急忙骑上快马,一路飞驰,去见李德裕,说:“天子年少,刚刚即位,凡事不应当手滑。”

因此,李德裕与崔珙、崔郸、陈夷行上奏,说服了唐武宗改变心意。唐武宗派人追回了使臣,杨嗣复和李珏得以保全。也因此,吴开知道了范仲淹所言“手滑”的出处。

参考资料:
《智囊·远犹》卷二
《优古堂诗话·手滑》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5
《旧唐书》卷18/卷176@*#

责任编辑:李梅

更多内容: 大纪元史海钩沉频道,向读者介绍中国和世界历史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0/23/n12497966.htm

史海钩沉 | 国家有难 老将出马──刘大夏

明朝时代,刘大夏(1437─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华容(今属湖北)人。他于天顺八年(1464年)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他本来可以留在时人向往的翰林院,步步高升,但他却主动要求到地方去做官,以尽瘁于民。由于他勤政廉洁,又精明强干,官职不断升迁。数年后,刘大夏被任命为广东右布政使。

刘大夏上任不久,就开始清查布政使的银库。他发现有一笔钜款没有入账,就问库吏为什么?库吏告诉他,这笔款从来不上库簿,都是历任布政使,直接掌握和具体支配。照现在的话说,属于单位的“小金库”,由单位主管来支配。那库吏还劝刘大夏“萧规曹随,照例行事。”刘大夏听后,思忖良久,突然大声地自我责备起来:“刘大夏啊!刘大夏!多年来,你一直在读圣贤书,做好人,可是今天为何遇到这么一件事,却沉吟许久呢?实在是有愧古人,非大丈夫也!”说罢,即命库吏将这项钱款,如数登入库簿,作为政府的支销,自己分文未取。

弘治六年(1493年),刘大夏又被任命为右副都御史,负责治河。

弘治十年(1497年)他做为左佥都御史,到宣府(今宣化)清理兵饷。无论到哪里,他都严于律己,决不私占一文钱。在宣府,刘大夏下令,草百束、粮十石以上都准许买卖,权势之家想牟利也落了空。不到两个月军粮就充足了,从而保证了边防的军需供应,边境百姓也受利。他本人也随之名声日着,受到百姓的称颂。

刘大夏年过花甲后,唯恐力不从心而有误国事,曾接连三次上书请求退休。明孝宗见他体弱多病,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但他在家休养不到二年,朝廷又基于两广一带“盗贼”猖獗,民怨沸腾,社会不稳,便起用他为右都御史,总理两广军务。他接到圣旨,只带了两名书僮,不惜衰老之身,勇毅上前,立即赶赴两广。他到任后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使当地治安状况,迅速好转。《明史》上说:“大夏为清吏治,捐供亿,禁内外镇守官私役军士,法严令具,‘盗贼’为之衰止。”

刘大夏为人刚正,从不循私,即使在皇帝面前,也总是直截了当地发表个人意见。弘治十五年(1502年),他向明孝宗上书,陈述“兵政十害”,孝宗命他更详细地谈一谈弊端之所在,他便列举了南北漕运中的军民之苦,边防军的困敝,以及将帅克扣士兵一半薪资等等,引起了明孝宗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得罪了不少权贵。

明孝宗死后,明武宗继位。在武宗正德初年,大太监刘瑾专权。这时,七十多岁的刘大夏,已退休还乡。但奸臣焦芳等人,仍诬告他贪污受贿,还造谣说:“他家的财货,可比边费的十分之二。”刘瑾便公报私仇,下令逮捕刘大夏,将他下狱戍边,并抄没他家。刘大夏被逮捕时,正在园中锄菜。他到房子里拿了数百钱,坐上小驴就走。

刘大夏被发戍到肃州(今甘肃酒泉)。临行前,“观者叹息泣下,父老携筐送食,所至为罢市、焚香祝刘尚书生还。”

正德五年(1510年)夏,刘瑾因图谋发动政变而被杀,刘大夏这才被赦归。

有一年朝鲜使者来中国遇到刘大夏同乡张生,关心询问刘大夏情况,并说“吾国闻刘东山名久矣。”也有一年,安南使者来中国入贡,问说“闻刘尚书戍边,今安否?”刘大夏是如此为邻国所敬重。

刘大夏退休后,他在家带领子孙种田。稍有盈余,即分送给亲朋故旧中的那些贫困人家。

刘大夏曾有两句名言,一是“居官以正己为先,不独当戒利,亦当远名”;二是“人生盖棺论定,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前一句的意思是:做官要首先正己,而后才能正人。只有不图名利,才能真正做到清正。后一句则是说:严于律己要自始至终,不可有一日松弛。

他晚年时,又为自己写了一篇墓志,其中有句话是:“无使人饰美,俾怀愧地下也。”意思是:无须别人去美化与吹捧,扪心自问,无愧于良心,方可以死而瞑目。人们认为:这些话,都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正是:

老将出马舒国窘,
抑止豪强得民心;
廉洁拒占黄金库,
正义不辞衰老身。
归来亲躬田园劳,
俭家济民教儿孙。
而今华夏又多难,
青史盼出后来人!

(事据《明史》《玉堂丛语·卷五》)@*

责任编辑:李梅#

更多内容: 大纪元史海钩沉频道,向读者介绍中国和世界历史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0/20/n12487854.htm

史海钩沉 | 【佳人传】与丈夫郝懿行齐名的校书女

古时候,倾心诗词的才媛不胜枚举,潜心钻研学问的女先生却寥若晨星。王照圆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她的丈夫却是清代大学者郝懿行,精通古籍的训诂与考据,其著作《山海经笺注》《尔雅正义》等至今都是学术界的必读书目。

相对低调的王氏,不仅是郝懿行治学生涯上的贤内助,自己也留下了补注古文的专业著作。他们都是山东人士,当地流传着“高邮王父子,栖霞郝夫妇”的说法,可见王照圆在当时学界的地位。那么,生长于孔孟之乡的王照圆,又有怎样的人生故事呢?

平生要做校书女

王照圆,字瑞玉,号婉佺,家在烟台福山,有“福山李清照”之美誉。她出身名门望族,因幼年丧父,一生学问源自母亲的启蒙。王母林氏,知书达礼,持家有道,对聪慧可爱的女儿更是给予厚望,亲自教授诗书。一开始,王照圆不喜读书,林氏便命她坚持背诵,常常让她读书到深夜。

王照圆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逐渐成长为一名满腹才情的少女。图为《乾隆皇帝主位喜容像轴》局部,清人绘。(公有领域)

“手执女工听句读,须知慈母是先生。”古时女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山东地区尚文风气浓厚,母教盛行一时。王照圆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逐渐成长为一名满腹才情的少女。她十岁通《孝经》《内则》,十二岁通《诗经》,二十岁就开始创作解读《诗经》的《葩经小记》。

二十五岁时,王照圆嫁与郝懿行,拥有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如意郎君。郝懿行是栖霞人,自幼嗜学,十六岁应童子生,二十二岁被列为“栖霞四杰”,三十二岁中举,四十三岁中进士。他走的是传统文人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其志趣只在书本,一生热衷于藏书、读书、著书。

平时,郝懿行手不释卷,神情木讷,一天到晚说不了几句话。但若与人谈论经学,他立刻目光炯炯,侃侃而谈,完全变了一个人。郝懿行本有一位早逝的妻子,在丧妻第二年,与王照圆结下良缘。

林氏知晓女儿和女婿的志向,在两人结合后,特意聘请族中名士担任家庭教师,这对知音夫妇又成了同窗学子。王照圆感念母亲苦心教诲,曾作诗言志:“平生要作校书女,不负乌衣巷里人。”她的志向,不带一丝脂粉气,自甘清寂做一名学者,在茫茫书山字海中有所建树。郝懿行也对岳母充满感恩,自称穷途子,幸赖岳母时时督促,才有了他日的成就。

挑灯最喜亲风雅

这对勤奋读书的夫妇,也有自己的生活乐趣,吟诗唱和,风雅无限。在新婚之夜,两人就有饮酒赛诗的雅性。郝懿行回忆道:当时明月当空,他和妻子挑灯闲谈。王照圆突发奇想,出了四道题目,要两人一同作出,要是谁在酒热前未完成,便要罚酒。

王照圆的诗歌,既有对美满婚姻的吟唱,也有对丈夫事业的期许,其性情天真灵秀而又高雅端方,表现出才媛贤妻特有的美好品格。(公有领域)

熟读《诗经》的王照圆完全是信手拈来,很快做出《催妆》《却扇》二首、《关关雎鸠》《桃始华》等四篇。郝懿行才思稍逊,仅仅完成两首,甘愿受罚。几天后,他才补全余下的诗作,回味当时作品,“视诗笺淋漓,尚带酒气也”。之后王照圆又有和诗,再现才女笔力。

王照圆作诗云:“千里良缘丝线牵,三冬毂旦结团圆。挑灯最喜亲风雅,先说周南第一篇。”(《却扇》其二)她将二人结合称作是千里相会的良缘,久别之后的团圆,《周南》首篇即唱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名篇《关雎》。可见王照圆与丈夫情投意合,心心相印,才会在新婚之时写下这样甜蜜温馨的诗句。

他们更在诗中互诉钦慕之情。王照圆说:“妾心非爱酒,君志可登云。”郝懿行道:“君才娴咏雪,我意慕凌云。”王照圆说:“佳期双星会,焚香宝篆熏。”郝懿行道:“梦灯频结彩,早定百年期。”

这对才子佳人,既有举案齐眉的敬爱,又有白头偕老的忠贞,更难得的是把这份情义真诚地诉诸笔端。他们还把唱和的作品编成一部《和鸣集》,取“鸾凤和鸣”之意,作为他们诗酒年华、纵横翰墨的美好见证。

夫妻吟诗,不仅是文人生活的雅趣,也是彼此激励、不断进步的动力。郝懿行曾在诗中说,和妻子相比,自己资质驽钝,所以妻子经常鼓励他勤于创作,提升作诗的技艺。郝懿行中举之后,王照圆也作诗勉励:“小试文场久擅名,矮卢一入倍经营。”在她的鼓励下,郝懿行继续勤奋读书,后来高中进士,实现了天下学子金榜题名的夙愿。

纵览王照圆的诗歌,既有对美满婚姻的吟唱,也有对丈夫事业的期许,其性情天真灵秀而又高雅端方,表现出才媛贤妻特有的美好品格。

等身著述不为贫

一对醉心于诗文风雅的夫妇,即使丈夫有官位、俸禄在身,他们的生活多半是清苦的。就像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虽然出身名门,却常常节衣缩食,所有家资用于收购书籍、古玩。而王照圆婚姻生活的另一面,同样是贫病交加的窘况。郝懿行虽然做官,却淡泊名利,所得俸禄同样用于收购书籍,因而家中除了丰富的藏书外,放眼望去,尽是蓬蒿常满、僮仆不具的萧然景象。

立志做校书女的王照圆,不敢忘记母亲的期望,大约花了六年时间,她终于完成了八卷《列女传补注》。《仕女清娱图》册之“阅书”,清喻兰绘。(公有领域)

幸而郝懿行不以为意,王照圆更是安之若素,她像古时的鲍宣妻一样,荆钗素服与丈夫共守着穷困的生活。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富有得令人艳羡。除了诗歌,他们把一生精力倾注到读书与着书中。郝懿行曾谈到自己的志趣:“新奇之书悦目,义理之味养心,不奔走而劳形,不忧戚而役志,面拥百城,心醉六经亦云乐矣。”

每次执笔展卷,郝懿行都要奋笔疾书,直到深夜四更。王照圆也说他,考订书籍,日夜不辍,数十年来终于有了著作等身的成果。然而做学问岂是轻易之事,郝懿行亦自言治经之难,四十年来,他时常和妻子王照圆焚香对坐,探讨、切磋研究的心得。有时候,这对恩爱夫妻还会因为观点不同而激烈争执。

正是在这样严谨而热烈的治学氛围中,郝懿行完成了多部儒家典籍的校注工作,成为一名训诂学大师。可以说,郝懿行的每一部著作,都凝结了爱妻的智慧和心血。

他们二人还有研究《诗经》的共同著作《诗问》《诗说》二书,以夫妻问答的形式解读《诗经》内涵。王照圆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多以“瑞玉云”为标示的文字收录其中。

在协助丈夫的过程中,王照圆也有自己的学术成果。除前文提到的《葩经小记》,她还有两部重要的著作《列女传补注》和《列仙传校正》,颇受学者称道。《列女传》是西汉刘向所作,东汉才女班昭为其作注,可惜早已失传。王照圆的母亲曾殷切地对她说:“如果你能为《列女传》补上注释,就是我对你的期望了。”

立志做校书女的王照圆,不敢忘记母亲的嘱托,大约花了六年时间,她终于完成了八卷《补注》。受丈夫影响,王照圆的文献学功底也非常深厚。完稿后,她还谦虚地请丈夫订正,与夫妇俩密切交往的马瑞辰、洪颐煊等著名学者,也参与了书稿的校正工作。清代为《列女传》作注的学者不乏其人,王氏的著作博而不芜,精而不凿,与另外两部合称为清代三家校注本,可见其学术价值。

另一部《列仙传校正》,更被赞为“当世最善、最难得之本”。这部专著得以成书,最要感谢的人是郝懿行。当时的《列仙传》属于道藏系列,收藏于道观之中,王照圆身为女子无法入观参阅,郝懿行便代妻子进入道观,一字字抄写下来,为王照圆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底本。

王照圆与郝懿行,就这样亦师亦友,在长相厮守中度过了清贫却丰满的人生。他们相偕相助,彼此成就,共同成长为一对才学相当的文献大家。王照圆在诗中这样称颂他们的生活:“下笔千言如有神,等身著述不为贫。玉台金屋皆黄土,惟有永初作赋人。”借班昭作《东征赋》的典故,表达了安贫乐道、一心治学的高洁志向。

她的研究成果,也多受后世文人学者的赞扬。《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女子吟诗者多,治经者少,如照圆者岂易得哉!”学者梁启超也感叹说,女子中能作花草风月之言者,已是凤毛麟角;若能像王照圆这样读古书、述文章的才女,普天率土之中几乎绝迹也。

学者型佳人王照圆,善作诗歌,著述丰富,更难得的是,她与丈夫郝懿行在文献学中比翼齐飞,共同在清代文坛熠熠闪光,谱写了一段人间稀有的佳话。栖霞郝夫妇,更是栖霞好夫妇!(本系列完结)

点阅【佳人传】连载文章。

参考资料:《和鸣集》《列女传补注》等@* #

责任编辑:王愉悦

更多内容: 大纪元史海钩沉频道,向读者介绍中国和世界历史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1/4/n12525960.htm

史海钩沉 | 【佳人传】闺阁世界的奇伟之才——沈善宝

若是一位孩童,精通某项才艺,如写诗、作画等等,人们就要称赞他是神童了。而清代这位出身江南书香门第的小女孩,不仅能诗擅画,甚至能用书画换取钱财,承担养家的重任。她不仅是神童,更是才华与担当兼备的传奇女生。

她叫沈善宝,字湘佩,号西湖散人。童年时代的她,过着金枝玉叶般的清雅生活。在她的记忆中,家是一座具有池馆园亭之胜的宅邸。那是祖父亲自布局规划的园林胜地,他曾凭借这项才能,承办接驾工程,并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后来,这里就成了沈善宝成长的乐园。

沈母吴浣素,在每年夏季,便邀请闺友带着儿女们一同泛舟游玩,常常吟咏达旦。图为清焦秉贞的仕女图(局部)。(公有领域)

宅院中有一座箫引楼,楼前栽一株几丈高的玉兰,每逢花开,犹如琼树生雪,洁白明媚。楼上,一定是高朋良友满座,吟赏弦歌不绝。父亲沈学琳召集亲友、当地名流,在那举办了一场场诗文盛会。沈母吴浣素,在每年夏季,便邀请闺友带着儿女们一同泛舟游玩,常常吟咏达旦。到了深夜,万籁俱寂,名媛们或歌诗或奏乐,在山水之中营造出空灵飘渺的意境。

这样一对高情雅趣的父母,同样重视子女的诗教。沈善宝不仅性嗜辞章,耽于翰墨,而且从九岁就开始创作诗歌。她现存最早的诗歌,是作于十二岁的《新竹》:

此君风格绝尘侵,个字才分绿未深。玉笋联班真拔萃,龙荪转眼便成林。

初筛幽径三更月,已抱凌云一片心。他日冰霜舒劲节,岁寒拟对碧森森 。

小小年纪,诗歌已有刚健自信的笔力,并流露出不同于闺中女子的高远志向。这首诗,也像极了她的命运。

鬻诗售画,八棺并葬

幸福顺遂的生活,从沈善宝九岁那年开始出现转折。那年城中大火,数千户遭焚,沈家的屋宇、藏品尽付一炬,从此家道中落。次年,沈父远赴江西做官,举家随之迁居。沈善宝在十二岁那年遭遇巨变,父亲受到奸人谗害,被迫自尽,留下孤儿寡母一家八口,最小的孩子刚满百日。

沈家立刻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没有生活来源,亲朋故旧纷纷远离,他们在异乡漂泊无依,沈父停灵不得安葬。从这时起,沈善宝的童年结束了,她一面忍受着丧父之痛,一面帮助母亲艰难地支撑破碎的家庭。她有一篇《述哀》诗,其中数句表达出当时悲愤交加的心情:

我思觅吴钩,愿学赵娥技。左揕仇人胸,右抉谗人齿。自恨弱草质,不栉非男子。况扶病母身,泣血骨欲毁。

十几岁的女孩,勇敢地表达为父报仇的志向,并希望像男子一样成为家庭的支柱。

在沈善宝十二岁那年,父亲受到奸人谗害,被迫自尽,留下孤儿寡母一家八口,最小的孩子刚满百日。图为宋《名流集藻册十二帧》之苏汉臣《蕉阴击球》。 (公有领域)。

三年后,沈母终于带着孩子们和丈夫的灵柩辗转回乡。除了家徒四壁的窘况,沈家简直是千疮百孔,沈母日夜操劳,兄弟们皆不成材,在外游幕仅能糊口,有的自甘堕落,有的还生出嫌隙而反目。沈善宝目睹这一切,突然萌发一个大胆的想法,学习前代那些清贫的才女,出售自己的诗画以维持生计。于是,沈善宝女兼子职,频繁奔波于江浙、两淮之地,做起了字画生意,以润笔所得奉养课弟。

那时候,生活的艰辛和坎坷,是沈善宝诗词的主题。但万般不幸中也有幸运。沈善宝才华洋溢,其诗画很受时人青睐,她的收入不仅能维持家庭开支,还有所积攒。诗人李世治读过她的诗作,特意登门拜访,收她为弟子兼义女。她的声名也逐渐乡里传开,人们称赞她孝且贤。沈母也赞她:“尔负奇男志,吾将孝子看。”

然而悲剧接踵而至。在出门卖画期间,沈善宝的妹妹、母亲、弟弟相继去世,令她伤心欲绝。而更现实的问题是,父母亲族无钱下葬,这也成为萦绕在沈善宝心中的大事。于是,她更加勤奋地创作诗画,以期尽快攒够所有的丧葬费用。然而“闺阁文章不救贫”,沈善宝时常慨叹时光飞逝,身为女子无法找到更好的致富之道。

终于,沈善宝终于集齐了足够的葬资,如愿在祖父墓旁,安葬了父亲、母亲、妹妹、弟弟、一位叔父,以及早先停灵二十多年的伯祖父、庶伯祖母和过世十年的庶祖母,共计八位亲人。“八棺并葬心无憾,赤手何期事竟成。”那一年,二十六岁的沈善宝,以孝行壮举再次震撼了世人。

三十而嫁,翰墨知音

沈善宝长年来为家庭付出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宝贵的青春年华。她本是才貌双全的女子,诗友们多赞她“绝世才华绝世姿”,生得是“丰肌腻理,艳质端庄,皓齿明眸,丰神韶秀”。因忙于养家,她的婚事就一年年耽搁下来,成了当地的“剩女”。古代女子十五及笄待嫁,而沈善宝直到三十岁才得以嫁人,这期间艰难的处境可想而知。

在她二十九岁时,远在京城的史太夫人邀她入京,准备为她筹办一桩婚事。早年,史太夫人有缘结识沈善宝,收她为义女。这次,因儿子的同事武凌云丧妻,老夫人立刻想到了身世凄苦却坚强不屈的沈家小姐。虽然是做继室,沈善宝却得以结束寒雁般的孤苦人生,她在三十岁时苦尽甘来。

武凌云,进士出身,在京城做官,算不上大富大贵,却也能够给予沈善宝一个安稳幸福的家庭。两人结婚后,感情甚笃,沈善宝曾自述:“自从洗手做羹汤,无意驰名翰墨场”“顾影原鸰萦别梦,和鸣鸾侣喜知音”,俨然一位沉浸于幸福生活的娇妻模样。

夫家还有几个原配夫人留下的孩子,沈善宝作为继母,也承担起养育他们的责任。刚过门时,襁褓中的小女儿病得奄奄一息,沈善宝悉心调养,终于让她恢复健康。她待每个人都如亲生子女一般,孩子们也对她十分依恋。有的孩子们不幸夭折,沈善宝也难过得痛不欲生,作长诗悼念。

古代女子十五及笄待嫁,而沈善宝直到三十岁才得以嫁人,这期间艰难的处境可想而知。此为朝鲜画家金弘道的仕女图。(公有领域)

在出嫁前,沈善宝就有和闺友吟诗唱和的经历。来到京城后,随着生活境遇的好转,她的社交圈子也逐渐扩大,和京城多位名媛诗词往来,结社雅集。她和当时的名媛顾太清、许云林、项屏山等,结成了“秋红吟社”,时常相约游赏,联吟酬唱。京城的名胜之地,四季的百花芬芳,都见证了她们的足迹和才情。

而丈夫武凌云,既是体贴入微的伴侣,亦是翰墨场的知音。他常与沈善宝一同寄情诗书,元日、种竹、赏秋荷、购大理石,都是他们同题的诗作。可见二人志趣相投,情谊深厚。武凌云曾说“与偕伉俪定前生”“眷属神仙自在行”。

沈善宝亦有诗曰:“病劝加餐困劝眠,风霜千里感周旋。新诗唱和尤工敏,伉俪还兼翰墨缘。”不同于一般女子的柔婉,沈善宝的性情中有坚韧、豪爽、激昂,诗风也更为雄浑大气,有语壮音悲的铿锵,志深情豪的激越。这不仅缘于多舛命途的磨炼,更来自于她自身的志气与生命力。

后来,武凌云出任山西知府,沈善宝也随宦远行。虽然又是一次奔波之旅,然而这一次夫君在侧,生活安定,沈善宝的诗歌也随其心情变得轻快而从容。她在旅途中,多有吟咏,记述风土人情、历史古迹,成了她人生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期。在山西住了十几年后,夫妇俩又回京休养,平静地度过晚年。

高情壮志,编纂文集

幼年时,沈善宝就有凌云之志。然而拮据的现实生活,让她终日为了生存奔波,不免生出理想落空、壮志难酬的慨叹。不过她凭借自身的努力,在花样年华承担养家重任,以一人之力安葬亲属,又通过自身的才华结识才女名媛,在清代诗坛享有盛誉。她的命运,虽然历经坎坷,却闯出了另一番精彩的人生。

文才非凡的沈善宝,自然也留下许多著作,有文集《鸿雪楼诗选初集》《鸿雪楼词》等,而最能代表她的成就的是一部汇编的历代才女诗集——《名媛诗话》十五卷。她见南宋以来,各家诗话虽然载有闺秀作品,但是记述太过简略。而且她同为女子,更深切地感受到才女文学流传的不易。

沈善宝的文集和《名媛诗话》,从立言角度实现了她的壮志高情。此为《雍亲王体书堂深居图屏》之“观书沉吟轴”,清人绘。(公有领域)

她在诗话中提到,闺秀之学与文士之学颇为不同,闺秀作品的流传较之文士也更为不易。“非聪慧绝伦者,万不能诗。生于名门巨族,遇父兄师友知诗者,传扬尚易;倘生于蓬荜,嫁于村俗,则淹没无闻者不知凡几。”怀着这样的慨叹,沈善宝不遗余力地搜集、采编,将历代、特别是清代道咸年间的才女佳作整理成册。

这部诗话,涵盖了唐宋至清朝的女诗人七百余位,她们不仅来自名门氏族,还有方外、乩仙、外邦等群体。沈善宝以客观而细腻的语言,为才女们述生平、记事迹、录作品、品风格,将清代女诗人的创作活动、家庭生活、结社交游等状况作了全面描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沈善宝的文集以及汇编的《名媛诗话》,从立言角度实现了她的壮志高情,像男儿一样做出了一番事业。她的义父李世治认为她是闺阁世界中的奇伟之才,她的诗友顾太清,也作诗盛赞她:“平生心性多豪侠,辜负雄才是女身!”

参考资料:《鸿雪楼诗词集校注》《名媛诗话》

点阅【佳人传】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更多内容: 大纪元史海钩沉频道,向读者介绍中国和世界历史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0/29/n12511720.htm

史海钩沉 | 王羲之不好名利 与道士许迈结世外之交

历朝历代备受推崇的东晋大书法王羲之(303年—361年)的字飘逸而端庄,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然有仙风道骨,因此被后人誉为古今之冠,有“书圣”之称。梁武帝萧衍评价其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酷爱其书法的唐太宗亦赞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王羲之那感悟天地造化自然万物之美、宇宙之深奥精微所写下的《兰亭集序》,更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唐太宗称之为“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并命欧阳询、褚遂良诸人精心摹得多本。

古人有种说法:“字如其人”,王羲之能写出如此书法,其为人也必是旷达飘逸。事实也是如此,王羲之平生喜好寄情山水和寻仙访道。

史载,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望族琅琊王氏,父亲王旷曾任淮南太守,全家都信道。小时候的他寡言少语,在外人看来并不出众。13岁时,他去拜见当时的名士周顗,颇具慧眼的周顗很快看出了王羲之绝非池中之物,因此十分看重他。牛心炙是当时很受欢迎的一道菜,在其他来客还未吃时,周顗就割了一块递给王羲之,自此人们才知道了他的名字。

待到王羲之成人后,其一改往日的寡言,颇善于雄辩,以刚直著称,其隶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古今未有。他也因此为其伯父、当时晋朝的重臣王敦、王导所器重。

时任太尉的郗鉴派门生到丞相王导家为聪明伶俐的女儿挑选佳婿。王导同意了,就让门生到家中选看。门生看罢禀告说:“王家子弟都不错,不过听说我来了,都很矜持重视,只有一个年轻人袒露胸腹,躺在东床上吃东西,并不在意。”郗鉴道“正此佳婿邪”。一问,才知正是王羲之,遂将女儿嫁给了他。历史上“东床快婿”的典故即出自于此。

元 钱选《王羲之观鹅图》。(公有领域)
元 钱选《王羲之观鹅图》(公有领域)

将名利看似浮云的王羲之在踏入官场后先做了秘书郎,其后征西将军庾亮请他做了参军,王羲之的职位累迁至长史。庾亮去世前,上疏称赞王羲之“清贵有鉴裁”,即他品行清高可贵,还具有识别人、物优劣的能力,因此皇帝任命其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作为青年才俊且有美誉的王羲之,得到了朝廷公卿的喜爱,他们频频召其入朝为侍中、吏部尚书,王羲之都推辞不就。又让他当护军将军,王羲之最初也是婉拒,素来赏识看重他的扬州刺史殷浩写信劝他,王羲之回信表达心迹说“素自无廊庙志”,但仍愿意“宣国家威德”,遂同意任护军将军。

当时殷浩与大司马桓温不和,王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劝告殷浩,殷浩不听。349年,东晋得知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国内动荡,就想借机统一,遂打算出师北伐。殷浩奉命领军,在没有得到圣旨的情况下,擅自出兵攻打许昌和洛阳,兵败而归。出兵前,王羲之知道他必败,曾写信阻止他,但殷浩置若罔闻。

殷浩兵败后,复图再举,王羲之再次写信劝阻,并分析天下形势。同时他还写信给会稽王笺说明殷浩为何不宜北伐,希望他可以阻止,否则“社稷之忧可计日而待”。然而,殷浩依然故我,最终兵败,其后受到桓温弹劾,坐罪被废为庶人,流放于东阳郡。

有一年,东晋东部地区出现饥荒,王羲之就打开粮仓赈灾,但是朝廷赋役繁重,吴地尤是,他便一再上疏据理力争,他的大多数谏议都被皇帝采纳了。他曾在给尚书仆射谢安的书信中提到赋税、徭役的严重使百姓生活多艰,更有奸吏横行,令人慨叹。

王羲之平素喜好“服食养性”,不喜欢待在人事复杂的京师。在他刚到浙江时,便爱上了此地,有终老于此的想法。彼时会稽山水秀美,很多名士居住在此,谢安未出仕时亦居住在这里。名士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与王羲之同好。

公元353年,黄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这篇前无古人的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兰亭序》摹本。传世的历代摹本中,最传神的当属唐人冯承素的“神龙本”。(公有领域)

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金庭,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当地有道教胜地“第二十七洞天”。他还与许询、支遁等人遍游山水,与道士许迈等相结交。

许迈,字叔玄,出于士族家庭。年少时就好静,不慕仕进。他曾去拜访著名的文学家、风水大家郭璞,郭璞为他占卜并告诉他:“君元吉自天,宜学升遐之道。”意思是他的大福气来自于上天,应该学习修仙之道。

彼时好道的南海太守鲍靓隐迹修行,没有人知道他的踪迹,但许迈却找到了他的所在,与他探讨修行之法。因为当时父母健在,他就在离家不远的悬霤山建精舍修行,年节时看望父母。等到父母过世,许迈让妻子回娘家,自己则与志同道合之人遍访名山,继续寻仙访道。

王羲之听说许迈的大名后,就来拜访他,与他相谈甚欢,都忘了回家。归家后,亦是与他书信往来不断。两人还结为世外之交。许迈曾在给王羲之的信中说:“自山阴南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

因为有着共同的志向,两人还一起服食丹药,不远千里去采药石,并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王羲之曾感叹说“我卒当以乐死”。

王羲之曾为许迈写了篇传记,说他灵异之迹甚多,不可详记。许迈后来不知所终,好道者说他已经羽化成仙。

另外《太平御览》引《太平经》说:“王右军病,请杜恭。恭谓弟子曰:‘右军病不差,何用吾?’十余日果辛。”杜恭即是钱塘的杜子恭,是当时有名的道教宗师。他听说王羲之病后,却并未当回事,而是预测其十余天就会痊愈。

公元361年,59岁的王羲之去世,葬于会稽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尚在。@*#

参考资料:

《晋书》
《太平御览》

责任编辑:李婧铖

更多内容: 大纪元史海钩沉频道,向读者介绍中国和世界历史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0/28/n12508782.htm

史海钩沉 | 华盛顿将军系列故事:你的情谊,使我幸福

这样的一封信,深深地温暖了将军的心。虽然将军沉静少言,自小就具备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素来喜怒不形于色,然而,他也是肉身之人,出自于肉体凡胎,只要是人,就会有对于冷暖和伤痛的感知。在内外交困的锻造谷,他对内需要安抚无力举炊的军队,对外需要面对国会和同僚对他百般设限的刁难。

1777年冬天的锻造谷,华盛顿将军带领士兵们搭建的军营,两千余座木屋,规格方正,序列整齐,营房和序号的分类,都是一道道笔直的林荫道作为界线划分。虽然是庞大,却毫不错杂,若是站在山谷高处俯瞰,一目了然,历历在目。每个木屋的规格,都是一致的,室内均配置有烤火的火炉,士兵和军官们的床位分配,则按照军阶实施。总之,走在锻造谷的山谷里,就犹如走进了一个规整的大的社区或城市。只是,城市的街道两侧的房子里,充满了忧患,饥饿和病痛。还有的在战场上中了枪伤的士兵,则在肉身苦痛的磨难中苦捱。在修建锻造谷的过程中,华盛顿司令部则设在军营附近的一座磨坊里,磨坊里另设有一座打铁铺,用来锻造农具和冷兵器,锻造谷的名字,便是由这而来的。夜晚,华盛顿将军就在磨坊的壁炉前休息。

康威阴谋

而锻造谷之外,“康威阴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康威作为一名刚刚来到新大陆,投身战争寻找机会的欧洲人,因为他的聪明和擅长交际,仅仅一次参战,就获得了国会的嘉奖,晋升为少将,并且被任命为大陆军的监察官。而华盛顿将军向国会反复恳请,给予军中的美国本土的英勇将士,譬如本尼迪特·阿诺德等人,本土的骁勇善战之士,也理应受到褒奖和提升。也许,正因为康威认为华盛顿将军一度阻挡他的好事,所以,他的四处拉拢和游说,就愈发来劲了,因为有复仇的快意在其中。

而身为北方兵区司令的盖茨将军,在萨拉托加大捷后,获得了更高阶的晋升,心态复杂的国会议员们努力遏止大陆军将士对总司令“盲目的”忠实拥戴,便有意赋予了盖茨新的权力,新发明了一个机构,任命他为战区的总统领,身为北方兵区司令,盖茨的权力管辖区,和当时也在北方的全军总司令,是有许多重叠的。而晋升之后,盖茨所拥有的权利,甚至是高过总司令。因为,只要有士兵,有军营和战线,这地方都属于战区,只要是战区,则是属于盖茨总统领的权力管辖范围之内,大陆军和总司令自然也不例外。

前文我们提到过,康威写给盖茨的信件中,用恶毒的言词批评了华盛顿,这封信的内容,最后也被呈上华盛顿的案头。而如何送达的,则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盖茨的副官将信的内容复制给了他的好朋友,而他的好朋友又复制给了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将信的内容送到华盛顿将军案上;另一个说法是,这封信被支持华盛顿将军的军官们给截获了,并且闹到了国会,要求给一个公断。而华盛顿将军本人,他读完了这封指责他指挥无能懦弱怯战的信件,并不为之所动,依然保持着他的平和的沉默。一如一年之前的新泽西撤退途中,阴错阳差地,他打开了副总司令李将军写给华盛顿司令部副官里德的私信,读到信中肆无忌惮地诽议他担任总司令一职,是大陆军的不幸,美国的悲哀,当时的华盛顿将军读完这封信,只是把信原样放好,送到信的主人那里——这一次依然,他什么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有说。

拉法叶特的信

回到华盛顿司令部的拉法叶特,目睹了这正在上演的一幕又一幕,他心头充满了一个正义之士油然的愤怒,也充满了悲哀,因为这一切,都让这个飘洋过海来到美国,为支持人权自由而战的青年,倍觉失望。也许最真挚的,最严肃的情感,只能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拉法叶特给将军写信,表达了他对眼前这一切的伤心:我不需要去赘言,对于眼前这一切,发生在你周围的背信弃义,我是感到多么遗憾。同时,我也为这场独立战争深感遗憾,原来,同样抱着追求自由,同样维护天赋人权的人们之间,是这样的不同,品质有天差地别之远。我遗憾于这些串谋者不懂得你,不懂得你之于美国的价值。我可以断定地说,如果美国失去了你,对于这支军队,是一种不可承受之痛!因为除了你,没有人能在这样的境地中,拢住这支军队。如果有人取代了你,不需要六个月的时间,这个军队就会解体。

分析了这一番,在信的末尾,一如任何一个火气旺盛的年轻人那样,拉法叶特在信中怒骂盖茨将军是一个卑鄙小人。骂盖茨将军的同时,他也痛骂了国会的处事不公,议员的见识浅薄的滥权。他们合力在做的,正是敌人乐见其成的,是英国政府想要的:美国人自己内讧起来,自己打自己,人心涣散,自毁城墙!

这样的一封信,深深地温暖了将军的心。虽然将军沉静少言,自小就具备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素来喜怒不形于色。然而,他也是肉身之人,出自于肉体凡胎,只要是人,就会有对于冷暖和伤痛的感知。在内外交困的锻造谷,他对内需要安抚无力举炊的军队,对外需要面对国会和同僚对他百般设限的刁难,他自然是千难万难的。而拉法叶特,一个和美国并无瓜葛的异乡人,一个一派天真,毫无机心的年轻人,走上前来,这样姿态鲜明,毫无贰志地对他表白他的忠诚,对他的同情、怜惜和懂得。这一切,都深深地抵达到将军内心。一如他在回信中表达的,对于拉法叶特的动情和感念——你赠与我的温暖情谊和精神支持,我始终怀有最纯净的感激和珍惜,这样的情感,始自于我们第一次相见,昨天你的信件便是持续的见证,而这情感将会在时间里持续,直到永远。你的存在,你和我的情谊,都是我的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并且使我感受到幸福。◇#

点阅【华盛顿将军系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李乐

更多内容: 大纪元史海钩沉频道,向读者介绍中国和世界历史 |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8/27/n12362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