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9年09月

史海钩沉 | 古代诗人的修炼故事:顾况、李泌、顾非熊

顾况(约725年—约814年)字逋翁,(隐居茅山后)自号华阳真逸,唐代著名诗人,善画山水。其诗平易流畅,“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4]《全唐诗》存其诗四卷[1]。其仿效《诗经》的四言诗《囝》于古朴中流露出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1][6];《公子行》则是笔锋犀利、出语惊人的难得的讽刺诗[1];六言小诗《过山农家》:“板桥人渡泉声,茆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1]自然而绘声绘色地由物及人、传神入微,表现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面。

顾况是苏州人,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进士及第,“善为歌诗”,在当时颇有诗名。但他喜欢闲逸的生活,结交了一些修道的朋友,其中柳浑和李泌就是比较有名的两个。他和李泌关系很好,并且拜李泌为师,学习“服气之法”,修出了辟谷的功能,“能终日不食”。[2]

李泌(722年—789年4月12日)字长源,上六辈的祖父李弼是唐朝的太师。他母亲周氏还是小姑娘的时候,曾有一个叫僧伽的奇异僧人便断言“这姑娘以后要嫁给姓李的,能生三个儿子,最小的那个将要作帝王的老师。”其母怀胎三年后才生下李泌,一生下来头发就已经长到眼眉。李泌七岁时便受到唐玄宗的极度赏识。当时玄宗让张说考试一下李泌作诗的能力。张说便让李泌咏“方圆动静”,李泌觉得很简单,随口成诗:“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玄宗大喜,把他抱起来,给他果饵吃,后来送到忠王院待了两个月才送回家。临行又赏赐他衣物和彩匹,认定他将来必是栋梁之材。李泌一生曾受到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的重用和恩宠,在关键时刻为他们出过许多主意,为唐代王朝立下过许多大功。[9]

《李泌出山图》明人绘,首都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明人绘《李泌出山图》。(公有领域)

当李泌还是儿童的时候,身体很轻,能在屏风上站立,能在薰笼上行走。一个有道之士说他十五岁时一定会白日飞升。到了李泌十五岁那年的八月十五日,果然听到室内有笙歌声,时时有彩云挂在院子里的树上。李泌的亲友们就一齐捣蒜泥和韭菜,整了几大桶,等到天乐和奇香传来时,暗中让人登上屋顶,用大勺子向那异音和奇香的来处泼洒,音乐和香味就散去,从此不来了。他在游历衡山和嵩山时, 遇见桓真人、羡门子、安期先生降临,教给他通过服用药物而长生、羽化的道术。从此他便炼习服气之法,经常辟谷不食。他曾经在两天的昏睡中看到自己的元神出窍,并多次遇到神奇卓绝之人和奇异之事。他在德宗治下做宰相时去世。当时有个叫林远的宫中使者,在蓝关旅舍中遇见了李泌。李泌独自骑着马,穿着平常的衣服,说暂时去衡山。林远走了很远的路回到长安,才听说他那时已经死了。唐德宗听说此事后十分悲伤和惊奇,并且说:“李泌先生自己说过,他得辅佐四个皇帝, 然后再升天作神仙,这话现在应验了。”[9]

在唐德宗时,柳浑曾“辅政”,身居要职,便举荐顾况作了个“秘书郎”的官。后来李泌作了宰相,顾况自己觉得可能会得到一个显要的官职。结果等了很久,最终只稍微升迁了一点,作了个“著作郎”的官。后来李泌去世,顾况大概是受到排挤或者看不惯某些人,便写了《海鸥咏》嘲诮朝中的一些大臣:“我是万里飞来作客的一只鸟,曾经承蒙丹凤借了一根树枝让我栖息。 一旦丹凤飞走了,它所栖息的梧桐树也死了。现在到处都只看到鹞子、老鹰一类的货色,真叫人无可奈何。”[10] 这一首诗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便上书弹劾他,把他贬官到饶州作司户。这类政坛之争,对做官的人来说本是常事,宦海沉浮,谁都可能遇到。但顾况是个喜欢闲散、疏逸的人,不习惯这种你争我斗的氛围,便索性官也不做了,带着全家人到茅山去隐居修道。据称其“炼金拜斗”,修到了“身轻如羽”的状态。还有人说他后来“得长生诀仙去矣”,即修成神仙走了。[2][4]

顾况苏州石刻像 。(公有领域)

顾况修炼的具体情况我们所知甚少。但从他留下的诗歌来看,他在修道的同时也对修佛有着很大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清心礼七真……壶中无窄处,愿得一容身”[11],这是讲修道的情形,希望自己也像“壶公”一样,修到能随意栖身于酒壶之中。“稽首问仙要,黄精堪饵花”[12],是说唐代修道人盛行的服食黄精的方法。“羡君乘竹杖,辞我隐桃花”[13],提到他的朋友在修炼中出的特异功能,可以骑着竹杖飞行。“处士待徐孺,仙人期葛洪。…… 能依二谛法,了达三轮空。…… 无边尽未来,定慧双修功”[14],这里说到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医学家和修道人葛洪,又同时赞颂了佛家修炼方法。这里的“三轮”即佛教中讲的“三世轮回”的说法。“万法常空灭,无生因忍全。一国一释迦,一灯分百千。永愿遗世知,现身弥勒前”[15],这里就纯粹讲佛家修炼了。“定中观有漏,言外证无生。 色界聊传法,空门不用情”[16],表现出对佛家修炼深刻入微的理解,听起来简直就是佛教真修者的修炼体会。

史称顾况“性诙谐,不修检操”[2][4]。对于他的诙谐性格,我们还能从他留下的诗中领略到一些。在他已经决心修道以后,当地一位高官曾经许他一个很好的官职。他写了一首诗来作答:“天下如今已太平,相公何事唤狂生。 个身恰似笼中鹤,东望沧溟叫数声。”[17]此诗既巧妙地婉言谢绝了作官之请,以低姿态讲了推脱的理由,同时其中形象的描述不免使人破颜一笑,消除了导致任何一方感到尴尬的因素。又如他的《听子规》:“栖霞山中子规鸟,口边血出啼不了。 山僧后夜初出定,闻似不闻山月晓。”[18]像这样严肃的题目,他自己不一定想作诙谐语,但他奇特的想像和形象的描述仍然给人诙谐的感觉。《远思曲》是他六首悲歌中的一首:“新系青丝百尺绳,心在君家辘轳上。 我心皎洁君不知,辘轳一转一惆怅。”[19]这样奇特的想像实在罕见,即使他真的心中悲痛欲绝,读者的第一个反应恐怕仍然是“妙趣横生”。人的性格或许也是能遗传的吧,因为顾况的儿子顾非熊据称也是“滑稽好辩”[3]。

对于修炼人来说,酒色才气、名利嗜好等等常人很难放下的东西,都能在修炼中逐渐地去掉,但“情”却是很难完全放下的东西。只要还没有完全离开这个世界,就总能感觉到情对于心的束缚和牵扯。虽然顾况已经悟到“世间无事不虚空”[20],但还是免不了要感慨“世间只有情难说”[21],并且坦白地承认说,“莫言道者无悲事,曾听巴猿向月啼”[22]。巴猿啼月而能引出悲哀,实质上是心中情愫未了,表现为触景生情罢了。另外,从他的《短歌行》:“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无桥。我欲上山山路险, 我欲汲井井泉遥……”[23],以及《归山作》:“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24]这两首诗中,我们也能体味到隐隐的哀愁和低落的情绪。不过,这些哀愁比起顾况晚年丧子的大悲大痛来,又显得微不足道了。

顾况头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上虞顾氏宗谱》。(公有领域)

顾况七十岁时死了一个儿子,心中十分悲伤,写了一首声泪俱下的哀诗《伤子》:“老夫哭爱子,日暮千行血。声逐断猿悲,迹随飞鸟灭。 老夫已七十,不作多时别。”奇怪的是,已经七十岁的人了,那一年他太太居然又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非熊。非熊语言发育迟缓,三岁才开始讲话。在他七岁的时候,他哥哥开玩笑打了他一巴掌,他便突然说道:“我是你哥哥,为什么还打我一巴掌?”然后就开始讲述他前世的事情,一件一件地都和顾况死去的儿子生前的事迹相吻合。并且又说,他去世后在冥漠中听到父亲苦吟《伤子》诗,心中不忍离去,又转回来投生到父亲膝下为子。[2][5]轮回转世的事实,现代科学家和医学家们已经有证据确凿的研究。[7][8]由于顾况和顾非熊都是史有记载的成名诗人,他们的这一段历史也就至少可以作为轮回转世的一个实例吧。

顾非熊长大后在科场中混了三十年,终于在长庆年间进士及第,同时也颇有诗名。但他这个进士却来得很不一般,恐怕在历史上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一个。他天生性格滑稽,喜欢与人辩论,又有些气势凌人,因此得罪了一大批官宦子弟,结果被人排斥,混迹科场三十年还没及第,他自己也常有抱屈的怨言。长庆中期,陈商主持进士的录取,发榜后又没有顾非熊的名字。唐穆宗责怪陈商没有录取顾非熊,下诏书让有司把已经发放的前榜追回,添上顾非熊的名字后再发。当时的诗人刘得仁写了一首诗祝贺他:“愚为童稚时,已解念君诗。及得高科晚,须逢圣主知。”[3][5]诗中除推崇他的诗名外,还特别谈到他进士及第是皇上钦点的。

在科场中辛苦挣扎了三十年,终于进士及第,获得了仕途的进阶,加上又是皇上亲自选定,与众不同,按理应该是非常值得庆贺和高兴的事情,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从顾非熊成名归家时,他的朋友项斯的送行诗中便已经透露出顾非熊成名后反常的失落感和可能归隐的兆头:“吟诗三十载,成此一名难。自有恩门入,全无帝里欢。湖光愁里碧,岩影梦中寒。别后杉松月,何人共晓看。”[5]

怀着这种该乐不乐、反觉失落的感觉回到家里,又发现父亲一家早已不知去向。有人告诉他,说他父亲遇到了仙人,得到成仙秘术而去[2][3]。这对他显然是一个巨大的震撼。本来就倦于仕途拼搏的他,再也不想在宦海中沉浮了。因此,他在大中年间正式弃官归隐茅山,就住在他父亲原来居住的地方,走上了他父亲走过的老路[3][5]。

当人们拼死拼活地把追求的东西拿到手时,有时会突然产生一种索然无味、悔不当初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很有思考能力的人,他就可能由此深入地思考下去,最终走上修炼的道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由超越到超脱”的入道过程。

像顾况一家,父子都是成名的诗人,都有了官位,最后都弃官入道、归隐山林,这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因此《唐摭言》中以“全家归隐茅山”的赞颂口吻记下了这段历史[3]。那时入山修道是一件高尚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弃官归隐的人更是受到人们加倍的敬重。

茅山图
茅山图,出自《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八十三卷》。(公有领域)

参考文献
[1] 《全唐诗》卷264,卷265,卷266,卷267;
[2] 《唐才子传》卷三;
[3] 《唐摭言》卷八;
[4] 《唐诗纪事》卷第二十八;
[5] 《唐诗纪事》卷第六十三;
[6] 《唐诗别裁》卷8,11,18,19,20;
[7] 正见网电子书《轮回转世的研究,生命永存的证据》,
[8] 正见网电子书《西方轮回转世研究介绍》,
[9] 《太平广记》卷第38,神仙三十八;
[10]【海鸥咏】:“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 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 《全唐诗》卷267_64 ;
[11]【步虚词(太清宫作)】《全唐诗》卷266_2;
[12]【题卢道士房】《全唐诗》卷266_36;
[13]【送李道士归桃花崦】《全唐诗》卷266_9;
[14]【从江西至彭蠡入浙西淮南界道中寄齐相公】《全唐诗》卷264_25;
[15]【归阳萧寺有丁行者能修无生忍担水施僧况归命稽首作诗】《全唐诗》卷264_42;
[16]【鄱阳大云寺一公房】《全唐诗》卷266_3;
[17]【酬柳相公】《全唐诗》卷267_54;
[18]【听子规】《全唐诗》卷267_87;
[19]【悲歌三(以下三首,一本合为一首,题作《远思曲》)】《全唐诗》卷265_12;
[20]【赠僧二首】《全唐诗》卷267_66;
[21]【送李侍卿往吴兴】《全唐诗》卷267_61;
[22]【悼稚】《全唐诗》卷267_95;
[23]【短歌行】《全唐诗》卷265_11;
[24]【归山作】《全唐诗》卷267_38。

──转载自正见网   #

(点阅古代诗人的修炼故事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更多内容: 大纪元史海钩沉频道,向读者介绍中国和世界历史 | 大纪元 http://www.epochtimes.com/gb/3/8/1/n352032.htm

艺术长河 | 【艺术趣闻】安格尔的模特儿

1820年,佛罗伦斯。安格尔在他的画室里几乎要发火了。

他需要一个模特儿为他的新作摆姿势。他拜托好朋友康斯坦丁(Abraham Constantin)帮忙,没想到,康斯坦丁居然死都不肯。而这幅作品对安格尔很重要,这是法国内政部的委托一幅历史大画:《路易十三的誓愿》——表现法王路易十三跪在圣母座前,将法兰西王国托付给圣母,请求圣母玛利亚给予庇佑。而安格尔想以这幅作品作为他从旅居了20年意大利荣耀返乡的纪念作。这是个很大的赌注,值得好好表现。

但是为什么康斯坦丁这么顽固、不给面子呢?

原来安格尔要他摆的是圣母手抱圣婴的姿态,而为了画出准确的人体结构,画家要求模特儿全裸!更难堪的是,画家还有意要花很长时间来完善这些图稿……

难怪康斯坦丁不干了。虽然说服不了他,安格尔却也没有放弃。最后如何解决的呢?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路易十三的誓愿》(The Vow of Louis XIII),1824,油画于帆布,蒙托邦的圣母院藏。(公有领域))

很简单,只要角色互换就行。也就是安格尔自己登上模特儿的高台,全裸地摆出圣母的姿势——只是他抱的不是圣婴而是代替品: 一顶帽子。与此同时,让康斯坦丁来对安格尔进行速写。几张下来,结果让安格尔还算满意。毕竟康斯坦丁是有名气的搪瓷画家,画工也是不差的。

几年后,这幅《路易十三的宣誓》在巴黎大获成功,只是,从来没有人猜疑过圣母的模特儿身份是谁!

从这小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传统绘画的严谨态度。安格尔是新古典的学院派大师。传承自文艺复兴精华的古典画派一向重视精确的素描基本功,包括人体结构、空间透视都有严格的训练。故事中虽然画的是穿着衣服的圣母,但是为了外形的准确,画家还必须先掌握衣服覆盖下的人体结构。其实很多古典画家画的人物,都有裸体的初稿,之后才画出穿衣的人物。这是一个极其严谨的作画过程与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古典画派确实是西方绘画追求完美的顶峰。安格尔有句名言可以作为注脚:‘长时间的素描之后再考虑开始动笔(画油画)。在坚实的基础上,我们才能高枕无忧。’(”Dessinez longtemps avant de songer à peindre. Quand on construit sur un solide fondement, on dort tranquille.”)

另一位新古典大师,贾克·路易·大卫(Jacques_Louis_David)为《网球厅的宣誓》(Le_serment_du_Jeu_de_Paume)所作的草图,也是先绘制裸体素描习作作为正式创作的基础。(公有领域)
贾克·路易·大卫(Jacques_Louis_David)《网球厅的宣誓》(Le_serment_du_Jeu_de_Paume)局部。(公有领域)

责任编辑:李梅

更多内容: 艺术长河 | 大纪元 http://www.epochtimes.com/gb/19/9/30/n11555688.htm

史海钩沉 | 【文史】明成祖建大报恩寺塔 为世界奇迹

大报恩寺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南京三大寺。大报恩寺的具体地点在南京(古称金陵)城南的东长干里、现今的雨花路东侧,民间传说,早年这里有“异气”。其前身是三国时吴王孙权建的阿育王塔。南北朝时,崇佛的梁武帝萧衍对塔作了改造,复建长干寺,易名长干塔。塔建成后顿现祥光,遂成为佛门宝地。宋天禧年间,又改为天禧寺,后建圣感塔。

大报恩寺 报答父母大恩大德

为何明成祖朱棣选此地建寺呢?“报恩寺”顾名思义就是为报答恩情建造的寺庙,据《明太宗实录》等记载,永乐二十二年春三月,天禧寺将建成,明成祖赐名“大报恩寺”,并亲制碑文。根据碑文,明成祖要报答的是父亲明太祖朱元璋和母亲马皇后,因为他们“开创国家,协心致理,德合天地,功在生民,至盛(圣)极大,无以复加”。

明成祖朱棣着衮龙袍像(公有领域)

事实上,早在永乐十一年,明成祖就在《重修报恩寺敕》中说了要建造大报恩寺来报答父母的大恩大德之心。不过,后人认为朱棣要报答的可能是他的生母杠妃,因为大报恩寺的大殿就是杠妃殿。

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朱棣靖难起兵前曾向马皇后发誓,如果当上皇帝后,便建一寺塔报答。在兵渡长江时,江中忽然涌出一座宝塔,朱棣想到起事前的誓言。

当了皇帝后第二天出现一起怪事,天禧寺突然发生大火灾。有人报信给朱棣,朱棣听说后让人不要救火,结果大火把寺院烧得一干二净。火灭后,朱棣命人把寺址上所有灰烬杂物全部铲净扔到长江里,在原址重新建寺建塔,即大报恩寺和大报恩寺塔。

约翰柏纳费歇尔冯埃尔拉赫于1721年出版《Plan of Civil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中所画的大报恩寺(公有领域)

规模宏大 施工考究

从朱棣亲自拟就的《御制大报恩寺左碑》看,朱棣的想法里还是考虑到这里的“佛缘”。“辉焕一新,重造浮图,高壮坚丽,度越前代,更名为‘大报恩寺’⋯⋯”但不管朱棣建寺的真正用意何在,金碧辉煌的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是按照皇宫的标准建造。

修造大报恩寺由下西洋的郑和等人担任监工官,因其中间几次下西洋,因此工程进展缓慢,历时十九年,在朱棣孙子明宣宗时最终完工。

大报恩寺整个寺院规模极其宏大,有殿阁30多座、僧院148间、廊房118间、经房38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百寺之首。其中以四天王殿及大殿最是壮丽,下墙石坛栏楯均用白石,雕镂工致。大殿即杠妃殿,非礼部祠祭,终年封闭。

南京大报恩寺塔(公有领域)

世界七大奇迹之大报恩寺塔

大报恩寺中最为人称道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门框装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塔内外置长明灯146盏,昼夜通明。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并列,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也被视为“天下第一塔”。

大报恩寺塔琉璃构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MtBell/维基百科)

而“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折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笋合缝,信属鬼工。”每天晚上报恩塔燃灯数十盏,如星光灿烂,十里之外都可以看见。这是何等的壮观!

据说,大报恩寺的建造与古埃及法老的“金字塔”建筑方法很相似,不是用脚手架一层一层搭建,而是“造一层,四周壅土一层,随建随壅,至九层,则亦壅九层,始终在平地建造。及工竣,复将所有壅土除去,而塔身始现。”这样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南京大报恩寺御制右碑(猫猫的日记本/维基百科)

可以说,南京大报恩寺塔代表了中国古代皇家寺院建筑的最高成就,甚至还成为后世部分皇家园林建筑的典范,如北京圆明园。它的建成“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西方人关注大报恩寺塔

永乐时,海外使臣到大报恩寺参观的人员来自一百多个国家,他们“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亲眼目睹大报恩寺壮观瑰丽的欧洲人将其介绍到西方,引起西方人对中国皇家“第一寺塔”的普遍关注和向往,促进了欧洲“中国热”的升温。

1839年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在他的《天国花园》中这样写道:“我(东风)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文中的瓷塔,就是大报恩寺琉璃塔。

乾隆年间,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描绘的南京大报恩寺塔(公有领域)
乾隆年间,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描绘的南京大报恩寺塔(公有领域)

毁于雷击和战火

这座令人无比赞叹的寺塔在多年平安无事后,于嘉靖四十五年时毁于雷击,“惟塔及禅殿仅存”。这被认为是不祥征兆,有警告新皇帝的天意。

万历年间,“报恩寺佛殿尽毁,一塔尚存,斜向东北。万历庚子年,本寺讲僧弘恩化缘修之,用万金焉。此塔未修之先,早晚日射光彩万状,令人目夺。既修之后,觉光彩顿少。”

康熙三年居士沈豹募款重建,但在1856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尽毁于战火。后来虽然重建,但占地仅方亩,已完全没有以往的壮观和神奇。

2008年8月,在大报恩寺遗址地宫出土的铁函中发现七宝阿育王塔等一系列世界级文物与圣物,内藏“佛顶真骨”。而这让人们再次回想起昔日大报恩寺、塔的辉煌。@*#

点阅【威德遐被的永乐大帝】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谢秀捷

更多内容: 大纪元史海钩沉频道,向读者介绍中国和世界历史 | 大纪元 http://www.epochtimes.com/gb/16/7/3/n8061383.htm

正见网 | 印度暴雨致至少86人丧生 几所医院被洪水淹没

在过去四天,印度比哈尔邦和北方邦多地降雨量超过常年平均水平,至少有86人丧生,暴雨还导致印度北部的许多火车和航班取消。
据印度时报报道,在北方邦东部的大多数地区和比哈尔邦部分地区(包括巴特那),当地气象局发布了红色警报,表明可能有暴雨或特大暴雨。
印度国家灾难响应部队的三支队伍已经部署在巴特那市中,预计更多救援队将在晚些时候到达。气象办公室预测,在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暴雨将持续到9月30号。
据报道,几所公立医院,包括巴特那最大的医院纳兰达医学院(Nalanda Medical College and Hospital)都被洪水淹没。社交媒体上的视频显示,病人坐在进水病房的床上。
市民抱怨说,自最近两天以来就没有电力供应。学校也在30号前都进行停课。
巴特那的洪水灾情是前所未有的,当地人称,由于商店关门,他们无法购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来自比哈尔邦(Bihar)的演员Manoj Bajpayee在Twitter上表达了对家乡灾情的关心。“希望你们所有人都平安!!!”
星期六,比哈尔邦首席部长尼蒂什·库马尔(Nitish Kumar)与有关官员举行了视频会议,并指示立即进行救济工作。

更多内容: 正见网 http://www.zhengjian.org/node/254497

正见网 | 印尼6.5级强震 死亡人数升至30

印度尼西亚东部省份马鲁古群岛(Maluku)发生的强烈地震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在周日(9月29日)已经上升到30人,印尼国家减灾机构(BNBP)对此透露称,目前仍有成千上万的人住在避难所中。
据欧洲新闻台(Euronews)报导,这场6.5级的地震发生在周四(9月26日)早些时候,毁坏了数百所房屋、数十个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包括安汶(Ambon)地区的主要桥梁。
印度尼西亚官方在周四公布的死亡人数为20人。许多人被倒下的瓦砾砸死。
印尼国家减灾机构(BNBP)发言人Agus Wibowo在周日的一份声明中说,除了遇难者之外,还有超过150人受伤,超过20万人仍在避难所内。
那些家园在地震中被毁的人们只好在医院或校园附近搭起帐篷作为临时避难所。
尽管当局已经排除了地震后发生海啸的可能性,但是由于担心巨浪,居住在海边附近的居民已经被撤离到地势较高的地方。
印度尼西亚位于地震活跃的太平洋火山带上,经常遭受致命的地震和海啸袭击。
位于马鲁古群岛西部的苏拉威西岛(Sulawesi)的帕卢(Palu)市,曾在去年9月遭受了7.5级地震及其引发的强大海啸的破坏,当时造成了4000多人死亡。

更多内容: 正见网 http://www.zhengjian.org/node/254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