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9年06月

正见网 | 北京丰台区法院法官胡春生 诬判法轮功学员

明慧网报导,近几年来,经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刑一庭副庭长胡春生枉法诬判的法轮功学员有:杨春秀、孔杰、苏葳、孙仲芳、赵秉忠、王立君等。
胡春生(Hu,Chunsheng),男,汉族,1972年3月21日出生;住址:北京市丰台区华源一里8号院6楼2门103号;任职: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中共党员。电话:(0086)18600857573。
以下是明慧网报导有关这些法轮功学员的案例:
孙仲芳
孙仲芳,女,八十岁。2018年5月8日,孙仲芳在学习法轮功的主要著作《转法轮》时,与一起学习的另外六位法轮功学员同时遭绑架。
丰台法院法官胡春生明知孙仲芳没有违反法律,于2018年11月1日,与法院人员到孙仲芳家里非法开庭;12月28日,又来孙仲芳家里,草草宣判,对她非法判刑4年。
孙仲芳不服、上诉,2019年4月10日,胡春生再次代表中级法院,到孙仲芳家宣判,对她非法判刑4年,勒索罚金4,000元。
赵秉忠
赵秉忠,男,现年五十一岁。2017年10月11日下午4点多,在丰台区父亲家被闯入的十几个国保警察绑架。2018年4月12日,丰台法院非法庭审赵秉忠。

更多内容: 正见网 http://www.zhengjian.org/node/252537

艺术长河 | 人物写实油画 跨越时空的感动与升华(上)

一幅画为什么可以感动人呢?拿人物写实油画来说,从题材到艺术形式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传统,细细加以体会,我们就可以发现艺术的价值所在。

评量一幅人物画时,观众首先看到的是,画面的主体是一个人,还是表现二个人的互动,是三人结构,抑或多人的大场景。下面就让我们以人物多少为序,来欣赏艺术史上的几幅写实油画杰作。

再现时代精神的肖像画

《卡斯提里奥尼画像》(Ritratto di Baldassarre Castiglione)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画家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1483—1520)的作品。传说拉斐尔为人平和,性情文雅,一如他的画作。

拉斐尔,《巴达萨列.卡斯提里奥尼画像》(Ritratto di Baldassarre Castiglione),作于约1514—1515年,布面油画,82 × 67公分,路易十四藏画系列,法国巴黎卢浮宫藏。(公有领域)
拉斐尔,《巴达萨列.卡斯提里奥尼画像》(Ritratto di Baldassarre Castiglione),作于约1514—1515年,布面油画,82 × 67公分,路易十四藏画系列,法国巴黎卢浮宫藏。(公有领域)

卡斯提里奥尼是法国驻英国大使、人文主义者、欧洲畅销书《廷臣论》作者,也是拉斐尔的朋友。在画中,他矜持、庄严、友善、沉静,仪表与身份完全相符。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宫廷贵族的代表人物,主人公的服饰从颜色到质地都很讲究;褐黄主色调配上少许银灰与白,明暗的对比闪耀着光彩。面部的优美轮廓线富含韵律,蓝色的双眼敏锐地直视观者,显得神采奕奕。

拉斐尔透过圆熟的笔触和单纯的色彩,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个性风貌。画面的色彩与形式统合在恬静的秩序中,藉由这幅画,观众可以深刻地领略到文艺复兴的文化精神。

为了忠实表现神创造的人和万物,拉斐尔努力让技艺臻于完善。如果你能仔细审视,会发现“艺术真实再现”的原则贯穿大师的所有创作。

深厚友谊与深刻隐喻

再来看《使节》(The Ambassadors),这幅画是德国画家小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1497—1543)1533 年受托创作的。

小汉斯·霍尔拜因,《使节》(The Ambassadors),作于公元 1533 年,油彩、橡木, 207 x 209.5 cm,英国伦敦国家画廊藏。(公有领域)
小汉斯·霍尔拜因,《使节》(The Ambassadors),作于公元 1533 年,油彩、橡木, 207 x 209.5 cm,英国伦敦国家画廊藏。(公有领域)

画面左边是法国年轻贵族丹特维勒,当时奉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之命到伦敦担任使节。他右手握着短剑,华丽的剑鞘上注明了他的年龄——29岁。右边是他的朋友赛尔弗——一位出色的学者,几年前才受命为拉沃城主教,肘下方的书上也注明他的年龄是25 岁。1533年,赛尔弗到伦敦拜访丹特维勒,两人请霍尔拜因为他们的友谊留下了这永久的纪念。

画中两个人的相貌、站立的姿势,身上穿着的丝绸、天鹅绒、毛皮和金色的缨绶等华服,都描绘得精细写实,显示出他们既是扩展人类知识新领域的学者,也是权势赫赫的贵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非凡人物。

两位友人中间的双层木桌子上摆满了包括音乐、天文学、制图学等有关的物品,代表教育的四大学科——几何、算学、天文、音乐,显示出他们丰富的学识。

上层的土耳其桌巾上陈列的天文和航海仪器中,有一个筒状日晷仪标示了日期为4月11日,另一个多角形日晷则标示了一天中的两个不同时间。而象征和谐的鲁特琴断了一根琴弦,可能暗示当时宗教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纷争,也暗喻了世事的脆弱。

鲁特琴前翻开的书页是赞美诗集;画面左上角的边缘,有一个小小的耶稣受难像,侧面对着画中的两位主角。

画面的马赛克地砖中央,以变形的手法隐藏了一个骷髅;正面看不出来画的是什么,从左侧斜下方或右上方以贴近画面的角度才能辨认出它的形状。骷髅头是“死亡”的隐喻,指出一切人类的荣华富贵、功业成就,都是虚幻无常、瞬息即逝的东西。

从正面欣赏作品时,画面的精致逼真表现的是现实景象,下方的骷髅只是个模糊不清的幻影;可当从一侧观看时,便可以看清它的形状——当骷髅成为现实,华丽的场景就变成了虚幻。

霍尔拜因这幅《使节》充分显示了他对透视法的掌握。这幅技巧纯熟的肖像画不仅是一份友谊的纪念,更反映了当时英法两国的政治关系、宗教改革的背景,同时隐喻了人生的哲理。(待续)@*

参考资料:

丘实,《西方艺术赏析之人物风貌:拉斐尔》
周怡秀,《西洋名画赏析:霍尔班〈法国大使〉》

相关影片» 传统油画媒体与技法特色

责任编辑:谢春华,苏明真

更多内容: 艺术长河 | 大纪元 http://www.epochtimes.com/gb/19/6/29/n11354070.htm

文学世界 | 1969年的几个故事(中)

续前文

儿童节目Sesame Street开播

这广受欢迎的儿童节目“芝麻街”,是这年的十一月十一日首播的,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一个原先由美国“卡耐基”基金会提供资金,历经两年多筹划,在全国各公共电视台播出,针对学龄前儿童之教育性节目。我的两个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都曾是“芝麻街”的忠实观众,如今连我的孙辈都是受益者。

芝麻街”里的那只“大黄鸟”,与其他配合节目之玩偶﹝Muppet﹞们,以幽默逗趣的方式吸引学龄前儿童之注意力,趁机教导他们认识英文字母与阿拉伯数字,还慢慢地延伸到教一些简单的常用字。孩子们的注意力被“芝麻街”吸引去,也让那些稚龄儿童的母亲们,在繁忙家务中有喘一口气的机会,所以“芝麻街”非常受一般家庭主妇们之欢迎。

除了教学龄前儿童“识字”之外,“芝麻街”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当时美国政府不顾许多南部各州之强烈反抗,正在大力推动“族群融合”,尤其是“黑白合校、同班”的教育政策,所以在节目中配戏之儿童,也具有不同之肤色,让孩子们从小就“色盲”,习惯于“黑白同校”。

1969年时,我正好就读于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学校里除了极少数外籍教授与学生之外,几乎看不到黑人学生,偶尔见到的寥寥几位,也都是足球队员,他们住在特别的球员宿舍中,那儿附有自己的餐厅,我从未见他们去一般的学生餐厅用餐。

密西西比州议会曾于次年﹝1970年﹞通过决议,不许密州教育电视台播放“芝麻街”,所持理由居然就是“反对黑白同教室”。这个决议最后虽然遭联邦法院制止,但已是好几个月以后的事啦。

经过了五十年,美国的种族问题还是隐约地存在着,七年前我曾造访过密西西比州,至少在超市、餐厅与商场中见到的那些黑人,已没有像以前看到的那种低着头,畏畏缩缩的样子。所以,即使是今天,在那三K党员依旧蠢蠢欲动的密西西比州,“芝麻街”的长期教育影响力,多多少少还是存在的。

“芝麻街”的全球知名度相当大,如今各国模仿“芝麻街”的节目已超过150个,所使用的语言也不下七十种,显然这种教育方式已得到全球之认同。我主观上还觉得“芝麻街”的原始构想,有着咱们自己“礼运大同篇”之内涵,平和而理性,追求着“大道之行”。

这也不禁让我想起,1969年的中国大陆,正是人仰马翻的“文革”第三年,数亿学童被迫荒废学业去“批孔扬毛”,手捧“小红书”搞阶级斗争,而在美国的学童则开始在“芝麻街”的节目中,学习如何在与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启智、成长,这是何等强烈的对比。

哦,请你在这儿不要用“中、美国情不同”来搪塞我,那“小红书”中的“共产主义”与“阶级斗争”是完全违背人性与基本社会伦理的,也与现今之“改革开放”路线完全背道而驰。怎的?说我思想“反动”吗?自从毛泽东下地狱向阎罗王报到后,老邓积极展开“走资”,不但推翻了“毛式共产”,还在世界各地广设“孔子学院”以“尊孔”,当然也没有将那“小红书”拿出来当教材,反而将老毛子认定是“反革命”的“孔孟思想”给捧上了天,这不就是明显的在“贬毛”吗?

两度登月之壮举

1969年美国的实际“登月”壮举有两次,“模拟登月”也有两次,这四次惊心动魄,让人叹为观止的太空探险,直到今天,全世界还没有那一个国家可以匹敌。半个世纪以来,“登月”仍然是一般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成就,即使是破天荒射入太空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苏联﹝在解体之前的国名﹞,也望尘莫及。

美国太空总署将“登月”计划命名为“阿波罗”计划,1969年之前,就已圆满完成了七次在地球轨道上之航行测试,确定其原始设计与理论的可行性,所以这“航向月球”的壮举,是有缜密计划的尖端科技为其基础,并不是一起“随兴”的太空探险,而其所启发之众多工业技术﹝包括微电子在内﹞,等同于一个崭新的“工业革命”。

就在即将进入1969年之前的那个耶诞节假期间,于12月21日升空的“阿波罗八号”,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载人的太空船离开地球轨道去绕月探险,三位太空人在月球轨道上渡过耶诞节后返航,于12月27日回到地球,仅仅就这一点来看,已经是人类的一项划时代成就,也为1969年的四次紧凑的“阿波罗”飞航,铺出一条康庄大道。

1969年3月3日升空的“阿波罗九号”虽然没有去绕月,但是三位太空人却有重大任务,那就是模拟“老鹰号登月小艇”的运作,包括与母船之会合程序。

他们三人还在地球轨道上足足运行了十天才返航,藉以证明“维生系统”设备在整个登月探险旅程中可以正常运作,因为去月球往返得要八天,再加上登月活动需要两天,这十天中整个太空船是不能出半点差错的。

测试的最后一步是5月18日升空的“阿波罗十号”,携带“老鹰号登月小艇”又去绕了一次月球,在月轨上再次测试“登月小艇”的运作,八天后才回到地球。此时,所有的登月前之准备工作都已圆满达成,重头戏的“登月”即将展开。

两个月后的1969年7月16日,在举世瞩目之下,载着三位太空人阿姆斯壮(队长)、艾德林(登月小艇驾驶员)与柯林斯(绕月母船驾驶员)的“阿波罗十一号”轰然升空,展开了“登月”之旅。

20日,“老鹰号登月小艇”离开母船哥伦比亚号,在全国电视实况转播下,于月球“宁静海区”顺利着陆,阿姆斯壮传回德州休士顿太空中心的那句话“老鹰着陆了”(The Eagle has landed),不但让太空中心控制室的大批工程师与科学家们登时泪流满面地拥抱欢呼,也让全美亿万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欢欣雀跃不已。阿姆斯壮则成为历史上首位踏上月球表面的人。

他与艾德林两人在月球上停留约21小时后,升空与母艇哥伦比亚号会合返航,于24日平安回到地球,完成了这历史性的“登月壮举”。

整整五十年后,我们回头来看这“登月壮举”,它不仅是美国炫耀其科技实力,也在展现美国人冒险犯难的“牛仔精神”,因为当时数位计算机虽然已经发明,但是离其微型化至少还有五年,太空舱与登月小艇之操作也尚未“数位化”,登月之行是靠着太空人平日不懈的训练。

且这些首批太空人,几乎毫无例外的皆为海、空军喷射战斗机试飞员(Test Pilot)出身,他们就像是试飞原型战斗机一样(其实更危险,因为没有降落伞可用),技术上不能出一丁点儿差错。

例如“登月小艇”若是在降落月球表面时因“硬着陆”而损坏,回不了哥伦比亚母艇时,阿姆斯壮与艾德林两人在月球上必将因氧气用尽窒息而死,若是没有“视死如归”的精神,何以完成这艰钜的历史性任务。

在此顺便提及,三位太空人中,除了阿姆斯壮是预备军官出身的海军战斗机飞行员(试飞员)之外,艾德林与柯林斯则分别是1951年与1952年之西点军校毕业生。

咦,西点军校不就是美国的陆军军官学校吗?怎么出了这两位“空军试飞员”呢?

原来现在位于科罗拉多泉的空军军官学校,是1954年才由西点军校分出来的,之前,海、陆军是各自培养有志飞行之学员的。

那么你会问,为何海军官校如今依旧培育自己的飞行员呢?理由十分单纯,海军的航空母舰上有舰载机,它们的战斗指挥权得要统一,由舰队司令下令,空军单位是插不了手的。

接下来的“阿波罗十二号”,是11月14日出发的,它也就是1969年的最后一次登月之旅,当时我已经在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就读,而“阿波罗十二号”的启航、登月、返航与24日的回收过程,都是有电视实况转播的。

你能想像出那半年之前还在马祖东犬岛(面积不到两平方公里)上,一个潮湿而简陋的碉堡中过着“原始”生活的二十出头小伙子,在美国学生宿舍交谊厅中的电视机前,看得目瞪口呆的那付样子吗?

次年4月发射的“阿波罗十三号”,在旅途中舱内氧气系统发生严重故障,好在三位太空人训练有素,于惊险中平安折返。由于整个过程十分戏剧化,日后曾被好莱坞拍成电影,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

“阿波罗登月计划”于1972年12月19日“阿波罗十七号”平安返航后,宣告结束,总共成功登月六次之多,前后取回多达八百余磅的月岩与土壤作科研之用,直到五十年后,尚余二百余磅待验岩土未曾碰过,所以月球是否是亿万年前由地球分裂出去的卫星一事,也还没有定论。

回顾美国人起步虽然较苏联晚,直到1961年才启动载人太空计划,却是后来居上地领先全世界,成为如今唯一曾经送人登上月球的国家。

十多年来,网路上居然出现几只“井底蛙”,一口咬定美国的“登月”是在实验室中造的假,所谓:根本没有在实际上登陆过月球、所有的现场影片都是美国政府精心制作之“假象”。

他们还煞费苦心地“解析”影片与照片,把几十年前解析度稍嫌低(与今日之科技相比)的转播影片,当成造假之“科学证据”,大放厥词。

哦‧‧‧你相信吗?这世界上偏偏就有一些低能的“动物”,妄想以“洗脑”方式,罔顾事实地把他们的偏颇思想值入你脑袋里。

嗯……很不幸的是……中外皆然。

在成功登月五十年后,美国现在又计划在2024年再度登上月球,原则上是把即将届龄退休的“国际太空站”任务迁往月球,并在月表建立科研站,探讨人类在月球上长期独立生活之可行性,当然,最终目标是要“殖民月球”,这计划是长远而宏观的,我们且拭目以待罢!◇(待续)

责任编辑:李梅

更多内容: 大纪元文学世界频道,向读者介绍各类诗词歌曲,包括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及现代诗词;古典、现代散文随笔、小说大观、斐然成章、文学常识、外国文学等;让您开卷有得。 | 大纪元 http://www.epochtimes.com/gb/19/6/27/n11348737.htm

史海钩沉 | 北宋名臣忆前生 禅僧抄经未完 今世续写了余愿

一卷经书,只抄写了一半,就被悬挂在高高的屋梁上。北宋名臣张方平到寺院礼佛,偶然中发现了这半卷经书。因缘际会之下,不仅使他打开了前世的记忆,还使他在今世完成了夙愿,抄完了前世未抄完的经卷。传奇的“二生经”,传奇的北宋名臣,传奇的背后还有他为国分忧,不计荣辱的刚直与自信。

天下奇才 过目不忘 

宋朝名臣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天资聪颖绝伦。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籍,常常向他人借读三史,不到十天就归还书籍,他说:“我已经全都仔细地读完了。”

张方平读书过目不忘,记忆力绝佳。凡是读过的书,终身不会再读,全都记在了脑海里。他写文章也从不起草稿,因为他出口就能成章。十三岁时,进入应天府就学。

当时应天府长官是宋绶。宋仁宗初年,刘太后仍然临朝听政,每五日前往承明殿裁决军国大事一次,已经即位的宋仁宗一直未能独自接见臣子。

于是宋绶上奏,恳请效法大唐先天(712年─713年)年间制度,若非军国大事,可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员。因此奏书有违刘太后意愿,宋绶被降为龙图阁学士,调离京师,出任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就在应天府,宋绶与刚正廉明的蔡齐见到了聪颖的张方平,大赞他:“真是天下奇才啊!”

建言献策 准确预测二军

日后,这位天下奇才在西夏侵犯大宋边境时,上奏“必胜之道”,先不要急于出兵。当务之急,要精选将士,修建城池,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当时,宋朝天下正处于全盛之时,朝臣都建议出兵征讨。于是张方平又呈献《平戎十策》,只可惜未被采用。

朝廷征调各地弓箭手,选拔强健勇武之士组成宣毅、保捷两军。张方平多次上书,表示反对。但是朝廷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结果正如他所言,这两支军队没有实战经验,行事跋扈骄狂,虽然号称20多万大军,却像市井百姓一样,根本不会打仗,不堪重用。

为二国纾困 西夏王归降

庆历元年(1041年),由夏竦(985年─1051年)统率的西北诸军,迎击元昊的西夏军,在外作战六年,终年不得休整。而西夏本就是小国,常年征战,财困军疲,自然也苦不堪言。元昊有意与宋通好,但苦于没有契机。张方平进谏皇帝,趁着举行郊祀之机,大赦天下罪人,躬身反省国政的失误所在,取信于民,同时也为西夏打开一条醒悟自新之路。仁宗皇帝看了张方平的奏章,非常赞同张方平进谏之言。龙颜大悦,着令大臣修改庆历年间赦免边寇条件的文书,让边境将士将皇上的好意转告对方。西夏王元昊终于臣服于宋朝了。

郊祀为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爱新觉罗允禧《议郊祀》。(公有领域)

因西夏与契丹不和,元昊归降后,请求宋廷与契丹断交。当时有朝臣想要采纳元昊之意。宋仁宗就把文书出示给张方平。张认为:“为了刚归附的小国羌人,丢了与强敌长期和睦相处的关系,这不是良策。如果已经册封元昊,而契丹使者在抵达时,我们就不接纳吗?如果不接纳,契丹生怨,必会从此开始。如果接纳,却还要断绝关系,那么中国就没有信义可言了,也永远地断绝了招抚怀柔之理。我们就会同时失去西夏和契丹。”

他主张:“最好赐一道诏书晓谕元昊,由他自己审断。如果他早上消除与契丹的敌对关系,那宋廷的册封诏书晚上就到。如此一来,西、北二部双方各得其利。”不少朝臣赞叹他看问题精准,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独到见地。此后,张方平官阶再得升迁。

不计荣辱 受牵连遭贬

自从陕右用兵以来,朝廷财政困乏,士大夫争着进言丰财、节俭之道,然而都不得其要。宋仁宗于资政殿征求群臣建议。张方平仅是对答天下事诸多问题,就说了几千言。

次日,又单独写了几千字奏章,详述朝廷弊政所在。大意说,自从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以来,国朝万事松弛,姑息养奸,渐渐失去了祖宗传统。科举取士、考核、升迁等法则都遭到破坏。既然国家财政陷于困境,必会导致政令出自多门。专营茶、盐、明矾之法也乱了,导致大商、奸民钻空子谋取暴利。这是治乱兴亡的根本,不可以草率对待。仁宗皇帝看了他的奏书,非常高兴,亲笔御题“文儒”赐予他。

张方平刚直自信,一心为国,没有考虑到个人荣辱,以致遭到小人暗中中伤。因判官杨仪犯罪,方平与他交往深厚,所以遭到牵连,被贬谪出任滁州知州。

贬官奇遇忆前生 抄完二生经

在滁州期间,引发了一桩“两世经”奇闻。庆历八年(1048年)春,有一天张方平到滁州琅琊寺礼佛,进入一所闲置的僧房。他偶然抬头张望,发现房梁上有一个经函。他命人取来梯子,攀至房梁,取下经函。函里装着半卷《楞伽经》。看着经书,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拿在手里犹如拿着自己的旧物一般。

北宋檀木描金经函,温州瑞安仙岩寺慧光塔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三猎/Wikimedia Commons)

打开《楞伽经》经卷,他还没有看完,忽然想起了前世的许多事。原来他前世曾是琅琊寺的僧人,那半卷经书就是他前世所抄写的,没有抄写完就去世了。于是,张方平带回那卷未完成的经书,把它继续抄写完。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法,二世的笔迹竟一模一样。一卷经书耗时两世才完成,谁能了解他悲喜交加的心情。当时,人们称此书为“二生经”。

张方平七十九岁那年,亲自将这卷两世经交给苏东坡,并出资三十万钱,请他帮助刊刻,传予后世。

张方平自称“乐全”居士,著有《乐全集》四十卷,《玉堂集》二十卷,《注仁宗乐书》一卷。宋神宗曾赐亲札曰:“爱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之风,书之典诰,无以加焉,西汉所不及也。”

当时范仲淹、吴育、宋祁三人与他颇有交往,并且都很敬惮他,说:“不动如山,安道有焉。”晚年也与苏轼父亲多有交往,谈论古今治乱之道。苏轼与弟弟苏辙经常出入他的门下,曾经受到他的指导。

他的天性与道契合,又得佛老之妙。临终之日,凛然如平生。他去世之前,有颗大星陨落于北牖,去世时,从他的寝室冒出一股赤气,直上云霄。士族百姓看见这些异象,都深感惊讶。@*

《楞伽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公有领域)

参考资料:
《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
《张文定公墓志铭》
《书楞伽经后》
《冷斋夜话》卷四十五

责任编辑:李梅

更多内容: 大纪元史海钩沉频道,向读者介绍中国和世界历史 | 大纪元 http://www.epochtimes.com/gb/19/6/25/n11345526.htm

正见网 | 也谈师父在弟子身边

我是七二零前得法,现已八十多岁的老年大法弟子。我看到有许多同修都写过:“师父在弟子身边”这样的文章。我也从以下自己亲历的几件事,见证师父就在弟子身边时时刻刻看护着弟子,点化、启迪着弟子,加持、帮助弟子。
一、帮我填表格的女士得救了

更多内容: 正见网 http://www.zhengjian.org/node/252378

正见网 | 我的一段修炼历程

一、在矛盾中修自己
我是在1996年得法修炼的,至今已经23年了。刚开始学的是不太精進,法理理解的不深,在修炼的路上跟头把式的走到今天。在个人修炼中有许多人心和执着心迟迟不去,特别是在家里我丈夫身上,体现出我的许多执着。那是在2002年我被非法劳教一年回到家,他在家里背叛了我,邻居告诉我时真是心里气得不行,但是我想我是个修炼人,没有和他大吵大叫,心平气和的和他讲大法真相,他听不進去,气得够呛。我说这都为你好,这时想起我要向内找,找出我的话不在法上,他能不生气吗?想起师父的话“都按照炼功人的心性去讲,不说些搬弄是非的话,不讲些不好的话。”(《转法轮》)和“所以我们平时要保持一颗慈悲的心,祥和的心态。突然间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你就能够把它处理好。”(《转法轮》)对照自己,找出许多不好的心,比如:怨恨心、争斗心、妒嫉心……后来再遇到矛盾时,我总能想起师父讲的法,用大法来衡量自己向内找,看看什么人心观念又出来了,及时在法中归正,慢慢的对丈夫的怨恨心放下了,不和他计较了,感觉他挺可怜的,随着人类的道德往下滑,在无知中造业。在生活上关心他、体贴她,真正的对他好,慢慢的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二、信师信法  讲真相救警察

更多内容: 正见网 http://www.zhengjian.org/node/25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