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9年03月

史海钩沉 | 【千古英雄人物】韩信(7) 四面楚歌

十一四面楚歌

项羽策反韩信失败,自己又四面受敌,十分焦虑。刘邦也因为屡战不胜而心力交瘁,便提出“中分天下”和项羽讲和,商定划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归汉,休兵罢战。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送回汉营,于公元前二零二年九月引兵东归。刘邦也打算收兵回关中。

张良和陈平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说:汉有天下大半,又有诸侯的支持,现在楚兵粮尽兵疲,乃天亡楚之时也。不如趁机取之。刘邦采取了这个建议,利用项羽东撤之机突然发起攻势,同时约韩信、彭越南下合围楚军。刘邦急躁冒进,在韩信、彭越到达之前就追击项羽至河南固陵。当时英布和刘贾被楚兵牵制在寿春一带,刘邦孤军面对项羽。

项羽早想和刘邦一决高下,加上对汉军违约的愤怒,项羽身先士卒,楚军排山倒海般冲向汉军。刘邦大败,只得坚壁自守。这时,他又想到了韩信,便问计于张良如何才能请韩信出兵解围。张良知道刘邦能与项羽抗衡皆因韩信之功,外加彭越和英布辅助削弱了楚军的力量。现在楚国将亡,而这几个功臣却寸土未封,特别是韩信,他历次征战所得的土地、兵将、物资全被刘邦强行拿走,而只留一个相国的空名,于情于理都难以再次开口求人,于是建议将项羽的土地分给这几位功臣,再请求他们解固陵之围。刘邦别无良策,只能忍痛答应。

在接到刘邦命令之前,韩信已经开始着手围攻项羽。他先派能征惯战的灌婴在项羽的后方发起攻击。灌婴纵横驰骋,以风卷残云之势占领了北到齐地南至广陵(江苏扬州)的大片土地。当刘邦向韩信求救时,韩信亲自披挂上阵,带着十万大军呼啸南下。战局随之急转突变。

当时,楚国的军队主要集中在固陵和寿春一带,都城彭城则防守薄弱。韩信审视全局,决定避开固陵而直接占领彭城。他先与灌婴的人马会合,在下邳击败了项声,斩杀薛公,又一鼓作气攻克了薛、留、沛等县,一举攻占了彭城,俘虏了项羽的柱国(宰相)项佗。

彭城一失,楚军便失去了依托。项羽极为恐慌,立刻放弃固陵,率兵向垓下撤退。韩信则转锋西上,与刘邦会师于颐乡(即河南鹿邑)。英布和彭越也随后赶到,刘邦的各路大军会齐,势力大增,便跟踪追击楚军至垓下。一时间,从关中到中原,从中原到齐鲁,连绵数千里,人马跃动,震天动地。楚汉最后的决战即将拉开帷幕。

项羽兵至垓下(今安徽灵壁县南),望着汹涌扑来的汉军他不禁仰天长叹,悔不该当初放了刘邦,还受骗与他议和。如今他背约发兵,使自己身陷汉军的包围,无路可走。不过项羽英勇一世,这种众寡悬殊的对决早已司空见惯,当年在巨鹿之战中,他曾经以三万人马大破秦军四十余万;彭城之战,他又以三万兵马打败了五十六万汉军。他这一生中,还没有在战场上败过。这次,他身边有十万大军,还可以创造奇迹。他把兵力集中一处,计划先瘫痪汉军的指挥部队,然后乘机突围。

但项羽忘了这次他的对手不再是章邯、刘邦之辈,而是天下无双的韩信。所有的人,包括刘邦,都认为只有韩信才是项羽的真正对手。刘邦请韩信担任汉军的统帅,指挥七十万大军。韩信非常了解项羽,他预料到项羽的部署,针对楚军战斗力强、善于正面突破的特点,及汉军数量又占多数的情况,设计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五军阵:韩信自己率三十万大军为前阵,将军孔熙在左,费将军陈贺在右,刘邦率大军居中,周勃贺柴武殿后。

五军阵布好,韩信觉得决战的时机成熟了,于是命令士兵冲着楚营高喊:

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属刘。
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项羽听了,气得七窍生烟,随即披挂上阵,带领楚军出列相迎。只见项羽端坐马上,如天神般伟岸。骏马豪杰,虎啸龙吟,仍然有着不可一世的冲天霸气。

项羽听了,气得七窍生烟,随即披挂上阵,带领楚军出列相迎。(新唐人《笑谈风云》提供)

 

面对具有哀兵之势的楚军,韩信兵马很快处于弱势,韩信按照事先预计的方案,令中军后退,避开楚军的锐气。韩信后退,项羽就向前追击,这时,事先安排在两侧的接应部队突然杀出,猛攻楚军的侧面。在楚军穷于应付两侧的汉军时,韩信又引兵杀回,三面夹击楚军。双方激战一日,楚军最终失败,损失了大部分人马。

韩信在这场战役中的战术策划和临阵指挥上都是非常完美的。他不像项羽那样单纯依靠个人的勇猛,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军队的力量,同时也非常善于心理战。

项羽新败,率残部退回营中闭门不出。韩信并不发起强攻,只是四面包围楚军。

十万楚军经过厮杀,伤亡大半,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又加上时值隆冬,寒风刺骨,楚军饥寒难忍,多有怨声。

夜里,寒风凄凄,如泣如诉。风中隐约传来了低沉凄怆的楚歌,开始是远远的隐隐约约的,慢慢的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那是韩信让汉军用歌声来勾起楚军的乡愁。项羽的士兵听到家乡的歌声,不由泪流满面,有人禁不住轻声和唱起来,一个、两个……和唱的人越来越多,歌声越来越大,回荡在整个楚军营地。这就是“四面楚歌”的典故。

外面的楚歌,项羽也听到了。凄凉低沉的歌声使这个驰骋一生的马上英雄也泪眼婆娑。他问身边的妃子虞姬说:莫非汉军把楚地全占了吗?怎么汉军里有这么多楚地之人呢?

项羽的军帐之外,他的士兵一个个抹着眼泪,放下手中的武器,偷偷向营外逃去;跟随项羽多年的将军们,也不辞而别,就连项羽的叔父也偷偷离去了。一夜之间,项羽身边只剩下了一千多人。

项羽坐在帐内饮酒消愁,吟唱着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左右听了,低头皆泣,不能仰视。虞姬从侍卫手中拿过一把宝剑,挥剑起舞,为项羽解忧。她边舞边唱: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唱完之后,挥剑自刎,倒在项羽的脚下。

虞姬像。(公有领域)

这一夜,星月无光,阴风呼啸。四面楚歌声中,项羽满怀悲戚地埋葬了虞姬。曾经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此刻满目疮痍。看着空荡荡的军营,他明白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于是跨上了乌骓马,连夜突围向南逃去。这时他身后只有八百骑兵。

天亮之时,汉军发现项羽脱逃,韩信立刻派灌婴带了五千铁骑兵前去追击。刘邦悬出赏格,无论是谁,斩杀项羽者列土封侯。

项羽一直往东南跑,一路上损兵折将,过了淮河之后,身边的人马只剩下百余人。这时他又被当地农民误导,走进了一片沼泽地,汉兵很快就追上他们。经过一番厮杀,他冲出包围,跟上来的人马只有二十八人,而身后追赶的汉军有数千。

项羽对他身边那二十八个至死跟随的子弟兵说:我起兵反秦至今已经八年了,身经七十余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因此称霸天下。今天被困于此,实乃上天要灭我,非我作战不利。不过虽然上天要灭我,我还要和汉军比试一下,我要三战三胜,证明我的话不是自夸。

汉军的兵马渐渐追了上来,把项羽和他手下的二十八壮士团团围住。项羽镇定自若,指挥人马从四处出击,约定到对面山坡上集合。

项羽身先士卒冲入汉军,迎面就将一名汉将斩落马下。汉军把项羽围在中间,项羽在包围中来回纵马驰骋,一会儿就杀了一名汉将和数十名汉军,之后他又退回和其余的人马会合。这时他的人马被汉军截成三队,被分别层层包围。项羽几进几出,斩杀了数名汉将和无数汉军,最后把人马集合于一处,发现仅损失了两人。

汉军被他的勇猛所震摄,均不敢靠前,眼睁睁看着他们突围而去。

项羽一路往南,一直到乌江岸边。乌江亭长驾着一只小船前来接他,请项羽渡江,到江东再图东山再起。项羽望着滔滔的江水,对亭长说:“我当年带着八千子弟兵西征天下,如今没能带一个人回去,又有何脸面见江东父老呢?”

项羽谢绝了亭长的好意,坚决不肯上船。他把自己胯下的乌骓马送给亭长,然后让身边的二十六名勇士都下了马,徒步回头,迎向后面追来的汉军。

双方短兵相接,直杀得天混地暗,日月无光。忽然间,项羽在汉军中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停下手中的剑,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吕马童吗?”

吕马童羞愧地低下了头,项羽没有理会他的表情,接着说:“听说汉王以千两黄金和万户侯爵来买我的人头,我就送给你做个人情吧!”说完就自刎而死。曾经气吞山河的一代英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楚汉相争的混战局面。

楚霸王项羽。(大纪元制图)

在中国历史上,同一时期诞生两位神级名将是极其难得的,秦末却出现这一盛况:一个是千古无二的霸王,一个是用兵如神的兵仙。战场上双方主帅一出场,不等交锋,胜负即已决对出来,那就是谁的能量层次更高。对于韩信,他战胜楚霸王证明了自己的天才智慧能力以及历史地位,成为后世兵家称道的兵仙;对于项羽,即使最终败北,输在韩信手下,也不算辱没堂堂霸王之威名。

项羽二十四岁起兵,三年后称霸,到三十一岁自刎,垓下之战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败仗。他霸气冲天,英勇无敌,韩信是唯一能够战胜他的人。没有韩信,刘邦连汉中也走不出;即使出了汉中,也难逃被项羽击败的结局。难怪刘邦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史记‧高祖本纪》)“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资治通鉴‧汉纪四》北宋司马光语)

韩信题跋像,出《晚笑堂画传》。(公有领域)

韩信不止是“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明茅坤语),包括其破楚以“四面楚歌”也是“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的典范。真可谓,神人用兵,不战已胜。#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点阅【千古英雄人物之韩信】系列文章。

更多内容: 大纪元史海钩沉频道,向读者介绍中国和世界历史 | 大纪元 http://www.epochtimes.com/gb/16/4/14/n7552608.htm

艺术长河 | 古雅绝俗 瘦硬有余──唐初四大书法家之 褚遂良

从汉末钟繇、张芝,到晋末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经南北朝、隋朝到唐初四大书家出,使楷法臻于完备,其中,世人以“唐人用法谨严”称之,多有“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的说法。

初唐四大书家指的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又合称“初唐四大家”。这四人均以楷书见称,且书法风格较为接近。受初唐时期审美观的影响,他们的书风走中庸之道,合度适中,刚劲中透着雄浑之气,清秀瘦劲。

但是,四人的楷书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欧阳询书法险劲锐利,虞世南书法温润清逸,褚遂良书法婉媚道劲,薛稷书法秀劲刚健,可以说是同中有异,各具风采。

唐 褚遂良摹《王羲之乐毅论》。(公有领域)

出身名门 学习诸家

褚遂良(公元596~659年),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褚遂良出身名门贵族,他的父亲褚亮是唐初名臣,又是当时的一位文学大家,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人为好友,过从甚密。在这样的环境中,褚遂良耳濡目染,勤习文史,博学通识,学识与日俱进。尤其是书艺,在欧阳询与虞世南的指导下,更是出类拔萃。

褚遂良的书体学的是二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又融汇汉隶,灵动妍丽,变化多姿,自成体系。

褚遂良画像。(公有领域)

书法方圆兼备 波势自如

唐 褚遂良《大唐三藏圣教序》。(公有领域)

褚遂良的书法特色是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别开生面。《书谱》中记载:“唐评: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视同师长的大书法家虞世南逝世,这使唐太宗感到特别伤心,曾叹息:“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

魏徵适时将褚遂良推荐给唐太宗,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王羲之)体。”太宗即刻命他为“侍书”。褚遂良从此受到重用,先后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唐太宗评价他说︰“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当自加怜爱。”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褚遂良受唐太宗遗诏辅政。唐高宗即位,褚遂良任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人称“褚河南”。

上承隋人书法 下开唐一代书风

唐 褚遂良《倪宽传赞》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褚遂良不仅书法写得“古雅绝俗,瘦硬有余”,而且还有一双精妙神奇的书法鉴赏慧眼。据《旧唐书.褚遂良传》中记载︰“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诸阙以献,当时莫能辨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

唐朝书法家张怀瓘评价褚遂良的书法说:“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晚年褚遂良的正书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对后代书风影响甚大。

清刘熙载在《艺概与文概》就有这样的评价:“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清代书法家王澍在《论书剩语》中也说︰“褚河南书,陶铸有唐一代,稍险劲则为薛曜,稍痛快则为颜真卿,稍坚卓则为柳公权,稍纤媚则为钟绍京,稍腴润则为吕向,稍纵逸则为魏梅梧,步趋不失尺寸,则为薛稷。”

综言之,褚遂良楷书线条瘦劲,结字谨严,用笔富于节奏,华丽而不失刚劲,上承隋人书法,下开唐一代书风,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书法作品

唐 褚遂良《孟法师碑》。(公有领域)
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公有领域)
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公有领域)

褚遂良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等。《孟法师碑》,全称《唐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立。其楷书书体融合欧、虞为一体,遒丽似虞,端庄似欧。既有虞世南书法典雅宽舒的结体,又有欧阳询书法刚健险劲的运笔。字形更为方正端丽,行笔过度富于顿挫起伏变化。有些字又具有隶书笔意,古雅凝重,是褚遂良中年的代表作。

唐 褚遂良《阴符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慈恩寺圣教序》,也称《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去世前六年所书,可以说是他晚年留下的杰作。在此碑中,他把虞、欧之法融为一体,皆波势自然。从气韵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笔、结字,圆润瘦劲之处却是褚法,字体瘦劲,极富丰神,最有自家之法,世称“褚书”。@*

责任编辑:郑之芬

更多内容: 艺术长河 | 大纪元 http://www.epochtimes.com/gb/11/7/1/n33031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