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9年01月

文学世界 | 书摘:迦陵谈诗

我以为李杜二家之足以并称千古者,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原来乃正在其充沛之生命与耀目之光彩的一线相同之处,因此李杜二公,遂不仅成为了千古并称的两大诗人,而且更成为了同时并世的一双知己。

如果我们将李杜二家的诗集仔细读过,就会发现李杜二公之交谊,是有着何等亲挚深切的一份知己之情,那正因为惟有自己有充沛之生命的人,才能体察到洋溢于其他对象中的生命,惟有自己能自内心深处焕发出光彩来的人,才能欣赏到其他心灵中的光彩。即使二者并不相同,而这一份生命的共鸣,与光彩的相照,便已具有极强的相互吸引之力了,所以即使是飞扬不羁的太白,当其诗中写到杜甫时,也表现出一份深沉的怀念。如其〈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的一片怅惘,〈沙丘城下寄杜甫〉的“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的万种离怀,固已使人深感李杜二公交谊之非浅,而性情深挚的杜甫,当其诗中写到太白时,那一份倾倒赏爱的知己之情,就更加使人感动了。而且我以为千古以来,必当推杜甫为太白惟一之知己,因为太白诗的真正佳处所在,实在并不易为人所知,世之不能赏爱太白的人,固不免目太白之恣纵不羁为浮夸率意,而即使赏爱太白的人,也往往但能赏其飘逸,而不能赏其沉至。其实太白虽然常以其不羁之天才,表现为飞扬高举之一面的飘忽狂想,而在另一方面,太白却也有着不羁之天才所感受到的一份挫伤折辱的寂寞深悲,杜甫就是对太白此两方面都有着深知与深爱的一位知己的友人。因此我愿举出杜甫赋太白的一首小诗略加解说,一则以此证明李杜相轻之说的决不可信,再则借此以窥见李杜二人于外表的相异之下所蕴含的一份生命与心灵上的相通,三则藉杜甫对太白的深知与深爱或者也可使我们对这位天才诗人有较深的了解。但我所要说的,乃是杜甫赠太白诗中最短的一首。现在先把这一首诗钞录出来: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拔扈为谁雄。(〈赠李白〉)

除了这一首七言绝句的小诗外,杜甫为太白而写的诗篇尚有〈赠李白〉“二年客东都”五古一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五排一首,〈梦李白〉“死别已吞声”及“浮云终日行”五古二首,〈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五律一首,〈寄李十二白〉“昔年有狂客”五排一首,〈不见〉“不见李生久”五律一首,此外在其他诗中提到太白的句子,还有〈饮中八仙歌〉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之句,〈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的“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之句,〈昔游〉的“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之句,〈遣怀〉的“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之句,在如此众多的诗篇与诗句之中,以杜甫天才工力之深,及其与太白相知交谊之厚,自然有着不少流传众口的佳句与名篇,而我乃独选取其中最短的一首七绝而说之的缘故,是因为这一首短短的小诗,固正如《杜诗镜铨》引蒋弱六之所评:“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首最简,而足以尽之。”以太白的天才之恣纵,生活之多彩,要想以寥寥几笔,为之勾勒出一幅速写的小像,其形像之捕捉与素材之选取,当然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另一天才之心灵,轻而易举的只用了短短二十八个字,便做到了这件事。在这首诗中,杜甫不仅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太白的一份不羁的绝世天才,以及属于此天才诗人所有的一种寂寥落拓的沉哀,更如此亲挚地写出了杜甫对此一天才所怀有的满心倾倒赏爱与深相惋惜的一份知己的情谊。

姑不论李杜之交往及其相互之影响,在历史方面与学术方面的意义与价值如何,即以此属于两大天才之心灵的一段遇合而言,其心弦之相撼拨相触击所发出的音响与光亮,便已足为此荒凉落寞之人世,破除千古之寂寥与千古之黑暗了。(本文仅限网站刊登)

──节录自《迦陵谈诗(四版)》/三民书局

责任编辑:李梅

更多内容: 大纪元文学世界频道,向读者介绍各类诗词歌曲,包括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及现代诗词;古典、现代散文随笔、小说大观、斐然成章、文学常识、外国文学等;让您开卷有得。 | 大纪元 http://www.epochtimes.com/gb/19/1/26/n11003091.htm

文学世界 | 【文史新韵】茶道高手修行女 气质美如兰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文史新韵”节目,我是扶摇。

红楼红楼,其实说的也就是“金陵十二钗”,大多是主人公贾宝玉最看重,且地位最高的女性。她们大多是宝玉的亲戚,像宝玉姑姑家的妹妹林黛玉、姨家的表姐薛宝钗、宝玉的亲姊姊元春等等,这都是十二钗正册中的主要角色。而在十二钗中还有一位贵族女性,是唯一一位不是宝玉亲戚的人。有一句诗描写这位女子,“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这位女子,就是妙玉

妙玉来自姑苏的诗书官宦之家,从小长得一副非常好的模样,还通文墨。可妙玉自小身体就不太好,于是一直带发修行,因为只有这样,她的身体才可以痊愈。书中写到,妙玉今年已经十八,父母都过世了,于是寄身贾府,身处大观园中的一处庭院,取名“栊翠庵”。

其实,妙玉这个名字,只是她的法号,她的真名已经不可考据了。“妙”字拆开来看,是为“少女”,妙字又有玄妙、美妙的意涵。这也是作者的细心之处,暗示著妙玉正是青春韶华,且品貌非凡。而那个“玉”字,恰恰让人觉得,她和黛玉的命运,似乎有着某种相似和联系。也有人说,妙玉其实就像是佛门中的黛玉。

贾府可说是一座繁华地、温柔乡,上演过一幕幕的人情冷暖、悲欢离合,但是对妙玉而言,似乎热闹不属于她,而衰败也与她无关。当才女们吟诗作对的时候,妙玉在做什么呢?她在雅致的道观之中,静心诵经、礼佛、打坐,这便是她每日修行的功课。

而这样一位小姐,在大观园中,更像是一名隐士。可能有人问了,那妙玉每天的生活,会不会很无聊呢?生活中,她是不是一切从简,与世人格格不入呢?

书中的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也就是品茶一节,就是妙玉首度出场的重头戏。

贾宝玉品茶栊翠庵,清孙温绘《红楼梦》第41回插图
贾宝玉品茶栊翠庵,清孙温绘《红楼梦》第41回插图。(公有领域)

那时刘姥姥第二次来到了大观园,年迈的贾母非常高兴,要带着刘姥姥一同游赏大观园,一直到了栊翠庵。众人看到这庭院内花木繁盛,顿时有心旷神怡之感,仿佛来到了仙界。贾母笑着说:“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小茶盘,书中说这茶盘竟然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纹样,里面还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妙玉捧著递给贾母。

用不着额外描写她的眉目体态、衣着装扮,只是见到如此别致罕见的茶具,就不难想像妙玉其人了。

贾母说,自己不吃六安茶,妙玉答道,这是“老君眉”,是由旧年蠲的雨水煮成的。短短几句互动,精妙传神,这不难体会出,这一老一少,其实啊,都是茶道高手。

这里要和大家介绍一下了。六安茶,是属于绿茶的一种,如果腹中油腻太重,喝这种茶容易停食、腹泻。因为贾母刚刚吃过了酒肉,所以喝六安茶确实是不太好。

而且经过后人的考证呢,老君眉,应该是属于红茶,或者乌龙茶的一种,是消食、解腻的佳品。妙玉留心了贾母的言语,所以提前择了好茶、养身茶送过来。再说了,老君眉,不就是有福寿延年的寓意嘛,或许从中是存有妙玉对贾母的祝福的。

言归正传。喝完了茶,妙玉又呈上了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也算得上是当时名贵的茶器了。不怪说,贾母要带着刘姥姥来栊翠庵讨茶吃了,妙玉的茶真是既通医道,又懂人心,让众人享受了一次美好的茶艺之旅。

那妙玉侍奉贾母等人一起品茶,这不过是待宾客的礼节。在尽了本分之后,她便邀著黛玉还有宝钗,一起来到耳房饮“体己茶”,这引得宝玉也过来一探究竟。妙玉亲自煮水沏茶,为黛玉和宝钗奉上了一些名人珍藏过的茶具,同时也用日常用的绿玉斗给宝玉斟了一杯茶。

宝玉这边,既惊叹妙玉收藏了这么多珍奇的茶具,也渐渐了解到,原来妙玉是把金银玉宝之类的看作是“俗器”的人。妙玉很欣慰有宝玉这样的知音,于是又拿出了一只“九曲十二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给他。

这壶茶令人称奇,随后还引出了妙玉的一番茶论。因为这茶竟然是用埋藏五年之久的梅花树上的雪水煮成的,所以茶味清淳雅淡,回味无穷。

那妙玉这样的品茶高手,会不会有别样的茶论呢?

不错,“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就是出自妙玉之口。而这句话,依然是现今很多朋友品茶时的笑谈。

宝玉曾经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如果说黛玉是泪,湘云是酒,宝钗是雪,那妙玉呢?我觉得真是非茶莫属了:香茗、好水、名器、妙论,都不在话下。

妙玉像,清费丹旭绘《十二金钗图册》,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其实妙玉除了对茶有研究,她常年的修行,更是赋予了她别样的心灵境界。她对诗文的理解,总是充满禅意。她认为,古人自汉、晋、唐、宋以来,只有两句诗最好:“总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铁门槛,有种说法,是说古时位高权重之人,家里门槛也越高,比喻家道十分富贵,来访之人络绎不绝,连门槛都是用铁造的。土馒头呢,指的其实就是坟墓。所以自号“槛外人”,妙玉是在喻示,自己是超越了名利还有生死执著的世外之人。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一次无意之间,妙玉听到黛玉和湘云一起吟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她忍不住出面评赏。但妙玉觉得这两句,有些凄冷,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她用清灵虚淡的笔法,寄予了一片佛心,顺黛玉、湘云的凄楚之句,续写了一大段,把原意翻转过来,让整首诗竟有了融于天地、宁静喜乐的境界。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赑厵朝光透,罘罳晓露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红楼全书,浸透著黛玉的才情和眼泪;而关于妙玉的故事,却向来是云遮雾绕、扑朔迷离。她一直幽居佛庵,极少显露真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这对妙玉来说,真是形容得再贴切不过了。

而正是这样的向佛之心,才有了这样超脱尘世的妙玉:拥有不凡的气质,当然也会有不俗的心境来细心品味那清茶吧。

栊翠庵妙玉扶乩玉,清孙温绘《红楼梦》第95回插图
栊翠庵妙玉扶乩玉,清孙温绘《红楼梦》第95回插图。(公有领域)

不知道正在看节目的您,是不是也想泡一壶普洱茶,坐下来静静地品一杯茶香呢?好,感谢您收看这一期的“文史新韵”节目,我们下次再见。

//www.youmaker.com/js/jwplayer/jwplayer8-all.js

撰稿:柳笛,扶摇,制作:友权,雅红;责任编辑:苏明真

更多内容: 大纪元文学世界频道,向读者介绍各类诗词歌曲,包括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及现代诗词;古典、现代散文随笔、小说大观、斐然成章、文学常识、外国文学等;让您开卷有得。 | 大纪元 http://www.epochtimes.com/gb/19/1/30/n11013424.htm

文学世界 | 麦立:迎春

炮仗花(图:麦立

炮仗花 霹雳趴
炮竹响云霄
庆祝严寒就要过
新春快来到
炮仗花 滴滴答
喇叭响云霄
庆祝新春快来到
猪事顺遂
猪事发达@

责任编辑:林芳宇

更多内容: 大纪元文学世界频道,向读者介绍各类诗词歌曲,包括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及现代诗词;古典、现代散文随笔、小说大观、斐然成章、文学常识、外国文学等;让您开卷有得。 | 大纪元 http://www.epochtimes.com/gb/19/1/30/n11013357.htm

文学世界 | 七律:中原吟(七)

如诗洒落远含香,作画飘凌总不常。
浩气天来奇共秀,丰姿地拔紫兼黄。
独生清境花开好,偏向浊泥根植长。
正有青莲尘世出,奋迎风雨尽飞扬。@*

责任编辑:林芳宇

更多内容: 大纪元文学世界频道,向读者介绍各类诗词歌曲,包括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及现代诗词;古典、现代散文随笔、小说大观、斐然成章、文学常识、外国文学等;让您开卷有得。 | 大纪元 http://www.epochtimes.com/gb/19/1/30/n11013314.htm

艺术长河 | 传神写照足千秋 气韵生动人与仙

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几千年来,“传神”是中国人物艺术作品的核心,也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中并不注重准确的体态描绘,而是力求把握人物的精神和气韵。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评价,“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中国艺术的一切造境。”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正在展出一批中国艺术作品,着力于探讨中国传统艺术中对“人物”的传神写照,即“传神:中国艺术中的人与仙”特展。

展览共有三个展厅,第一个展厅的主题是“婴戏”,表达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对“多子多福”和“传宗接代”的文化观念;第二个展厅的主题是“日常生活”,展现了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情景、历史和传奇故事中的名人逸士;第三个展厅的主题是“道释”,体现了古人敬神修仙的精神层面。

本展陈列文物数量超过120件(组)。由于部分展品年代久远,不宜长期展出,展品将分前后两期陈列:第一期从2018年8月9日至2019年5月26日止;第二期从2019年6月1日展至2020年2月23日。展品涵盖北宋至晚清时期的纺织品、漆器、玉器、瓷器、金属器和竹木器物等,其中既有广为人知的大师名作,亦有鲜少露面的罕见之作。

纯真妙趣 “婴戏”百态

中国古代,无论是钟鸣鼎食的贵族、诗礼传家的士大夫,还是平常百姓人家,都希冀“多子多福”。在一定程度上,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家族发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的民俗涵义。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年终岁首时将“多子多福”的期盼融入艺术作品中,如年画中的“婴戏”图。年画之外,“婴戏”主题也广见于织品、漆器、玉器、瓷器等工艺品和生活用品中。这些艺术作品中的婴孩往往可爱淘气、天真烂漫。他们或玩耍,或嬉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本次展览中的清代缂丝《百子图》,是费时耗工的大型丝绸彩色挂毯。这种精心巨作,应原为富贵人家所有,挂置于住宅厅室间作墙面装饰用。作品顶端是一对凤凰迎著太阳比翼飞翔的“双凤朝阳”图,寓有“吉祥”和“前途光明”等美好涵义。双凤图下方是朵朵祥云。祥云间画有“麒麟送子”图——一个手持如意的孩童身骑麒麟,含笑而来。

清朝缂丝百子图,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清朝缂丝百子图,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据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中国民间认为麒麟为“仁义之兽”,积德人家,求拜麒麟可生育得子。

祥云之下,孩子们或射箭,或划船,或钓鱼,或猎鹰,或骑马,或放筝,或演奏乐器,或阅读等,展现著一个活泼天真、无忧无虑的童稚世界。挂毯中共有83个儿童,姿态各异,生动轻灵。整幅作品人物线条简约流畅,色调柔和,作工细致,彰显出织匠的巧思设计和高超技艺。

清朝缂丝百子图(局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这次展览中有一幅元末明初的《婴戏图》。画面上方是皇家花园的一角,四个小朋友在欢乐地滑木制滑梯,滑梯下方的地面上散落着小铙钹等儿童玩具。画面中央左侧两个小朋友右手持马鞭、左手拉着马头缰绳,胯下骑着“竹马”模仿大人驭马驰骋的模样。他们的“竹马”有着制作逼真精致的“马头”和方便移动的木轮“马腿”。

画作正中的亭阁台阶上,一个拿着中国传统玩具“波浪鼓”的男孩,正在“呼朋喊友”,不亦乐乎。亭阁下方有三个小朋友在斗蟋蟀。画面左下方两个孩子正在比划习武。林林总总,图中共有22个小朋友在皇家花园中玩着多种游戏。

这些艺术作品中,儿童明清的双眼,不染尘俗的澄净童心,似乎在提醒人们存一片天真,回归人之初的“本真”。道家圣典《道德经》中,婴孩为道祖所推崇。所谓“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婴孩的纯真状态被认为是道家修炼者所寻求的至高境界。

名人逸士 民俗生活

中国艺术作品中,古人日常的生活颇为雅致:春花秋月,琴棋书画,品茶游园等,再现了古人不急功近利、不浮躁奔忙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本展中出自明万历年间的景德镇窑青花爱莲图盘,描绘了一位文人端坐在莲花池旁的树下,恬然望着书童在莲池中采撷莲花的情景。画面整体流畅自然,让人感受到画中人内心的安静与淡然。

与此同时,人们观画即会联想到宋朝文人周敦颐。他在名篇《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莲,花之君子者也。”千百年来,周敦颐的《爱莲说》被世人广为传颂,勉励著中国人坚守真理和道义,始终保持“如莲”般的高洁美德。

节庆也是常见主题。来自清朝的缂丝龙舟竞渡图,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端午龙舟竞渡的风俗情景。图中壮观宽广的河流为“放生河”,五艘龙舟昂首翘尾在河中竞渡,龙船装饰华丽,舟中顶层设亭,亭内达官贵人在观看比赛。行进中的龙舟、空中飞扬的旌旗、众多动态的人物,让观画者似乎能够听到震天的锣鼓声,感受到紧张热烈的竞渡气氛。

清缂丝龙舟竞渡图,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清缂丝龙舟竞渡图局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敬神修身 道释仙佛

佛陀、罗汉、观音、福禄寿三星、仙人等佛家和道家神仙人物,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常见人物形象,这体现了古人敬神修仙的精神内涵。画作中除了神仙,往往有优美的“仙境”,也就是中国古人理想中的天国世界。

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展览中,一套大明弘治素三彩“佛陀涅槃与侍从群像”是最为让人震撼的展品之一。此像由一件群雕像和五件单体人物雕瓷像组成雕塑群,再现了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涅槃时的场景。当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即“佛陀涅槃日”。佛陀涅槃时,十大弟子中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已去世,佛陀身边有八大弟子。吉祥卧中的佛陀,身金黄色,面容圆润饱满,神态宁静安详。八大弟子或坐或跪或立,他们捶胸顿足,抹泪悲哭,神态虔诚哀戚。

明弘治 三彩佛涅槃组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明弘治 三彩佛涅槃组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素三彩瓷,即以黄、绿、紫三色为主色调,红色排弃在外,其色淡雅,故显得素净优雅。素三彩中的“三”乃“多”之意。明代素三彩存世作品较少,素三彩人物瓷雕堪称稀有,而如此多的素三彩人物群雕组像更是难得一见。迄今所知,这套“佛陀涅槃与侍从群像”是明代素三彩唯一存世完好的人物群雕组像,可以说是明代文物珍品中的珍品。

明早期陈彦清造“鎏金铜老子像”亦是一件重要展品,尊身带造像艺术家陈彦清的款识,是鎏金铜藏品中带陈氏款识的罕见之作。陈彦清是元末明初的造像艺术名家,钱塘 ( 今杭州 ) 人。他曾受封进京,为皇家制佛像供器。本尊铜像造工精妙,鎏金瑰丽,道袍衣褶造型自然。中国古代有“修佛”、“修道”的传统。老子就有静坐修道的习惯。铜像中老子头戴法冠,在法座上冥想静修,面相祥和庄严。

明早期 陈彦清造鎏金铜老子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老子之外,八仙亦是中国文化中广为流传的道教神仙。本次展览中的明代“八仙贺寿图托盘”便是实例。图中,八仙在松柏台上集会,仰望云间“寿星”、口颂祝词。托盘上的松柏寿石、仙禽蟠桃、祥云瑞霭等景物图,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均有“祝寿”的涵义。

明朝黑漆嵌螺钿八仙贺寿图托盘,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中国艺术中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民俗信仰,蕴含着中国古人敬神、修身、为忠、为善、为孝等精神理念。在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这些人物形象通过绘画、织品、玉器、瓷器等载体,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

──转自《时尚精英ELITE》

点阅更多精彩展品;点阅【时尚精英ELITE】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余心平

更多内容: 艺术长河 | 大纪元 http://www.epochtimes.com/gb/19/1/26/n11003844.htm

文学世界 | 【唐诗欣赏】王维《秋夜独坐》

王维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作者简介】

王维(公元700─761)字摩诘,盛唐大诗人、大画家兼音乐家。其诗体物精微,状写传神,清新脱俗,独成一家。他和李颀、高适、岑参以及王昌龄一起合称 “王李高岑”,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和孟浩然合称“王孟”,又是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至于“禅诗”,他更是古今独步。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画像。(公有领域)

【字句浅释】

题解:这是作者的禅诗名篇,表现了作者决心修佛、永离人间苦海的愿望。
堂:泛指房屋的正厅。
二更: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山果:山上的野果。
草虫:草丛中的小虫子。
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
老病:衰老和疾病。
无生:佛教语。指没有生灭,不生不灭。

【全诗串讲】

夜里接近二更天的时候,独坐空堂上,因自己的两鬓见白而感到悲伤。
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虫跑到灯下来鸣叫。

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明 陆治《丹枫秋色》局部。(公有领域)

【言外之意】

秋凉夜雨,诗人独自在灯下枯坐,半生的宦海沉浮、冷暖荣辱浮上心头,到如今只落得两鬓斑白,人生无常,让人感觉悲伤。

周围万籁俱寂,他听得到山间野果被秋雨打落到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钻到堂屋里避雨的草虫的鸣叫声。草木秋虫,同样会在止不住的时光流逝中凋零哀鸣。两种事物让诗人更深刻地体悟到自然规律的不可逆转与生命无常。

诗人中年开始信佛,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夜里独坐,周边自然界中的生命日渐凋零衰败的浓浓秋意,使得诗人修佛向善的心更加强烈了。同时,诗人还体悟到“黄金不可成”,认为道家讲的外在的“采药炼丹”终究还是虚妄;想要摆脱疾病和衰老的侵袭,只有皈依佛门,才能真正跳脱生死轮回,达到“无生”的境界。@*#

责任编辑:李梅

更多内容: 大纪元文学世界频道,向读者介绍各类诗词歌曲,包括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及现代诗词;古典、现代散文随笔、小说大观、斐然成章、文学常识、外国文学等;让您开卷有得。 | 大纪元 http://www.epochtimes.com/gb/4/4/23/n518952.htm

正见网 | 德黑兰行将被巨大裂缝和天坑吞噬

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附近,地层裂缝正在裂开。据美联社报导,他们威胁到人们的家园和当地的基础设施。据美联社报导,由于德黑兰人口激增,水危机加剧,地面开裂。该地区正处于长达三十年的干旱和持续的荒漠化之中。
根据一个关注水问题的非营利组织Circle of Blue的2018年报告,随着该市的人口增长到接近850万,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由于城市越来越依赖这些地下水源而不是雨水,因此每年从地下含水层抽取的水变得越来越咸。

更多内容: 正见网 http://www.zhengjian.org/node/249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