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 名流仙宗(11)只为天下忧 不为一己愁

大唐时期,佛家信仰非常兴盛,很多人心中都有着悲悯的情怀。“菩萨兴行,救济为先;诸佛出世,大悲为本。”如果以这句话作为唐朝世风的写照,一点也不为过。在当时的大唐,无论儒林文苑,还是佛门丛林,谈机参禅、赋偈吟颂成为高雅的生活方式。

杜甫从小寄养在笃信佛门的姑母家,成年后又处于佛法兴隆的时代。他常和佛门中人交游,登临佛院、驻足禅境、彻夜听讲佛经,置身空门瀚海,仿佛身心得到净化一般。

禀性高洁 心志刚猛

杜甫禀性高洁明朗,一旦闲适之时就会触发道机,心中自然流淌禅韵。因此,他的诗文透著禅境、禅意和禅趣。譬如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再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都是内心清净高远的写照。

王维曾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人生在世会遇到很多的麻烦事,不到佛门倾诉,又怎能消除呢?

杜甫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尽管他身在红尘,娶妻生子,入仕为官,后来又屡遭兵乱,颠沛流离。不过,他都倾向于以勇猛的心志,冲破身上的枷锁。因此,他的出世之念带着决绝的意愿。只是,他是一位不穿袈裟的红尘行者。

《晚笑笑堂竹庄画传》杜甫画像(公有领域)

觉闻晨钟 发人深省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的一座石窟,寺中有卢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群,其雄伟壮观。杜甫曾在寺僧的导引下游览奉先寺,并在寺中留宿,写下《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夜晚,他听到山谷里响起阵阵的风声,透过树枝看到月光闪烁出清朗的光影。高耸的龙门直冲云霄,逼近天上的宫阙。在星辰的辉映下,杜甫夜宿山寺就像卧在云中一样,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的胜景。翌日清晨,将要醒来时,听到寺院响起浑厚的钟声。那洪鸣的钟声穿透寂静的山林,深深地警醒心中的世界。此时此刻,杜甫的俗尘之念也都荡然一空,一时忘记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

漠漠世界黑,驱驱争夺繁。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杜甫体会到,在浑浑噩噩的世间,佛家的思想就像照世的明珠,能够照亮源头的黑暗。

舍身饲凤 以换太平

在佛家的信仰文化中,佛陀为了救度众生,曾多次舍弃生命,因此,佛门广传着佛陀舍身救人、投身饲虎、割肉喂鹰的故事。历朝历代亦有不少有识之士为了挽救生灵,以勇猛的意志,在修行的路上勇往直前。

唐肃宗乾元二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杜甫带领全家长途跋涉,避难蜀地。即使颠沛流离,他也没有深陷绝望。在几近濒临绝境时,他作《凤凰台》表明自己的志向:

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

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

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

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

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

时局艰难的时刻,杜甫依然怀抱着拯济天下的大愿,为了再造大唐的中兴之世,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为社稷黎民换来天下太平。古时,每当凤凰降临就会呈现祥瑞,福祉人间。杜甫愿意剖心血饲凤凰,以换取凤凰降临人间,带给万民太平。

即使在垂暮之年,杜甫飘泊于湘江时,他也写下《朱凤行》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侧身长顾求其曹,翅垂口噤心甚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诗文意境充满仁心,能将仁爱遍施鳏寡孤独,在遭到贪暴小人诋毁时,杜甫以朱凤明志,表其苦心。凤凰非竹实不吃,心志孤高,但它还是愿意将自己的食物分享给蝼蚁,共度难关。从中可以看出,他救济天下苍生的宏愿,悲天悯人的情怀都没有改变过。

明朝周臣《柴门送客图》,取材自杜甫《南邻》“相对柴门月色新”诗意。(公有领域)

只为天下忧 不为一己愁

人降生于世,在浩瀚的苍宇中就像是随风飘游的孤舟,难以到达幸福的彼岸。人人自问:究竟何处才是归宿?古代先贤在上下求索中,形成浓厚的忧患和悲悯,由此也成为文士的一大传统,既悲悯亲友的命运,也悲悯世人的处境。无论哪一种悲悯之心都透著强烈的责任和使命。心怀仁爱的人哪,他的眼中时时流露着忧世忧民的神情。

乾元三年(760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一座茅屋,作为栖身之地。但是次年,茅屋被大风吹破,又遭大雨浇淋。杜甫遭逢床头漏雨、长夜难眠的窘境。在此情此景下,杜甫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想到天下的寒士也都在遭受这样的痛苦,为此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甚至他想到,如果能够实现庇护天下寒士的愿望,即使风雨摧毁自家草庐,自己被冻死,这一生也就足矣。这首诗将他博大的气度,尽善的胸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杜甫胸襟远大,他不止于一己之乐,一家之安。他的悲悯如此深沉,就像是精神上的支柱,承担起命运降下的所有苦难,既不佯狂避世,也不遁入空门。杜甫一生“忧在天下,而不为一己失得也”。千百年来,杜甫流露的仁义,沉雄壮阔的胸怀依然能砥砺人心。@*#

责任编辑:谢秀捷

更多内容: 大纪元史海钩沉频道,向读者介绍中国和世界历史 | 大纪元 http://www.epochtimes.com/gb/17/8/15/n9532092.htm